[中公论述]
我们既要有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也要有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两个方面要同步发展。要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把广大农村建设成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
——习近平
我们一定要走中国特色、科学发展的新型城镇化路子。因地制宜、尊重规律,实现大中小城市和城镇协调发展。
——李克强
城镇化是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是破解二元结构矛盾的重要途径,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支撑。
——黑龙江省委书记王宪魁
[城镇化的重要意义]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推进城镇化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途径,是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是扩大内需和推动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要把思想认识统一到中央对城镇化形势的科学判断上来,清醒认识城镇化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把思想认识统一到中央对城镇化道路的正确抉择上来,牢牢把握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这一正确方向;把思想认识统一到中央对城镇化的顶层设计上来,认真抓好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的贯彻落实,确保城镇化持续健康发展。
[黑龙江省城镇化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一是农民市民化的任务繁重。未来黑龙江省需要实现从土地城镇化到人口城镇化转变,循序渐进地实现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和生态文明之间的过渡,城镇化的核心在于城镇居民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现代化转型,城镇化的重点在于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保障制度。农村尚有大量的农民需要从土地上转移出来,作为经济欠发达省份,黑龙江省支持城镇化建设的财力有限。
二是产业支撑能力薄弱。黑龙江省小城镇大多属于集贸型城镇,是在传统集市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主要为周边农村提供农产品、农用和生活用物资交换,二、三产业欠发达。一些建制较早的城镇,虽然有一定的工业基础,但结构不合理、层次不高,往往以初级产品生产为主,缺乏技术升级的名优产品。同时,拥有核心竞争力和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更是凤毛麟角,致使城镇化缺乏产业支撑,进城农民生计难以维持,极大地限制和影响了城镇自身发展的内在潜力及其对周边农村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三是森工、农垦体制的限制。林区、垦区存在着一定的城镇化“虚高”现象。以农垦为例,黑龙江省垦区城镇集群的形成和发展基于区域开发初期建立的国营农场体系,以农业经济为支撑,城镇工业基础薄弱,服务业发展滞后,城镇化发展动力明显不足;以农场场部为载体的小城镇数量多、规模小,而且布局分散;城镇经济以种植业为主,城镇功能不健全,缺乏职能分工和横向联系;实行从中央到地方的农垦系统垂直管理体制,独立于地方行政管理体制之外,经济社会系统相对封闭,缺乏与地方经济的合作与融合,存在条块分割,甚至利益冲突;以家庭农场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影响人口集聚和城镇增长;城镇建设资金主要依靠农场企业,缺乏政府投融资体制,城镇管理企业化,存在一定的制度缺陷。
[1][2][3]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