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理学是一门机制性很强的学科,里面有好多晦涩难懂的概念,真正深究起来,其难度不亚于生理学。故对于机制性强的学科,短时间内备考,我们不需要完全搞明白机制,而需要巧妙地理解其大概含义即可。接下来,针对药物的体内过程这一知识点,我们来看看该如何理解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吸收:这里所谓的吸收并不像吃的食物那样,必须经历胃肠道进入血液循环。药理所强调的吸收,强调的是药物经“血管外”途径入血。入血的方式可以有很多,比如口服、吸入、注射、直肠给药等等。如果直接口服,和吃饭自然没有形式的差别,但是药理学里,药物经口服吸收过程会存在明显的“首过消除”现象。其余方式中,要特别注意,由于注射给药这种方式是直接把药物送入血管,这种迅速的给药方式则不符合我们对吸收的定义,这里一定要注意。分布:药物一旦入血,必然要与血浆中的白蛋白结合,白蛋白就是一个运载工具,它搭载着药物,在血液中流动。当药物到达它喜欢作用的部位,会脱去白蛋白,与组织细胞上的受体结合,继而发挥药物的后续效应。药物从结合白蛋白到脱去白蛋白的过程,就是所谓的分布。那么,同学们想想,如果一种药物非常喜欢和白蛋白结合,那就意味着它迟迟不愿意与组织细胞结合,是不是就代表它没有到它该去的地方?这样的药起效快吗?答案显而易见。所以,药物的血浆蛋白结合率越高,分布容积越小,治疗指数就越低。代谢:就是药物从“有毒”一步步变成“无毒”的状态,必然要依赖我们强大的肝脏。肝脏中有丰富的肝药酶,是发挥“解毒”作用的关键。某些药物,可以增加肝药酶的活性,使肝药酶发挥更强大的“清除作用”,我们称之为肝药酶诱导剂。当与肝药酶合用一种药物时,要酌情增加这种药物的剂量,以免达不到期待的药效。同理,与肝药酶抑制剂合用的药物,要酌情减量,以免“清除作用”过低导致药物蓄积而中毒。排泄:就是把药物代谢产物排出体外的过程。排泄的器官主要就是肾了,除了它以外,消化道、汗液、泪液、乳汁也有一定的排泄功能。而我们的药物,大体上看,要么代谢成酸性产物,要么代谢成碱性产物。如果两种药物代谢产物均为酸性,那么这两种药物彼此“强强联合”,彼此促进对方的吸收。反之,如果两种药物“一酸一碱”,彼此“相互中和”,则加速对方的排泄。总结起来即:酸酸碱碱促吸收,酸碱碱酸促排泄。现在,同学们对药物的体内过程是不是有了一个清晰的把握了呢?希望以上内容对同学们能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