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材料:近期,央视《新闻调查》采访杨永信,《经济半小时》也推出《网瘾少年成了谁的摇钱树?》,这无疑让网瘾治疗提到一个新的高度,网瘾治疗的相关法规也将会相继出台,对于网瘾,我们应该用一种新的目光去看。而近期,广西15岁的男孩小邓由于网瘾被父母送进"戒网瘾治疗中心",没想到,这次治疗成为小邓的黄泉路,这一事件也使我们需要进一步思考这个问题。
戴斌老师认为这个问题可能会作为面试题出现,也可能作为申论话题的一部分材料,大家看一下,积累一下素材。
请阅读相关背景知识及记忆以下核心观点:
(1)“网瘾”可谓互联网成瘾综合征(简称AID)。即对现实生活冷漠,而对虚拟的网络游戏、情爱、信息等沉溺、痴迷。它是一种行为过程,也是行为发展的终结。心理学认为“网瘾”是一种精神病;而心理老师认为“网瘾”是正常人出现的心理问题(特例除外)。“网瘾”具体可分为网络交际瘾、网络色情瘾、网络游戏瘾、网络信息瘾和网络赌博瘾等类型。
(2)网络作为人类智慧的产物,虽不是洪水猛兽,但却是一把“双刃剑”。当代青少年在充分享受着网络时代的快捷与方便的同时,其身心也正承受着网络负面效应的煎熬。
(3)网络世界的虚拟性也会使青少年网民产生一种“特别自由”的感觉和“为所欲为”的冲动,做一些平时不能做,也明显是不道德的行为;长时间的上网会使一些青少年沉溺其中不能自拔,产生对网络的过分依赖心理,成为“电子海洛因”的“吸食者”,染上“上网成瘾症”等心理疾病。
(4)依靠“网瘾治疗机构”去戒网瘾还仅是硬性手段,而真正从根本上解除青少年的网瘾问题,我们还需要在内因上下工夫。我们要知道青少年沉迷于网络的心理成因是什么,并从多方面反思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中宜教育戴老师认为不同的网瘾少年,他们有着不同的成长经历,这需要去因材施教,而不是网瘾治疗机构的集中强制管理所能解决的。
(5)治网瘾的对策:
一是让老师和学校管理者了解网络成瘾的危害,并规范学校上网的管理,约束学生的网络行为。
二是在课程中添加“网络成瘾”的内容,告诉学生网络成瘾和抽烟酗酒一样危害无穷。
三是一发现学生有上网成瘾的苗头,老师和家长就要及时疏导,如果情节严重,就必须要带孩子去专业人士那里戒网瘾。
四是鼓励学生发展多方面兴趣,多参加集体活动,多与社会和他人接触,避免社会疏离症的发生。
五是让学生全面了解互联网的利与弊,引导他们开展讨论,究竟该如何正确对待互联网。
热点新闻链接:
未满16岁网瘾少年在戒网中心死亡
今年刚初中毕业、尚未满16岁的学生邓某某,今天凌晨3时许在南宁市吴圩镇卫生院宣告不治身亡,打死他的是广州番禺励志体育活动策划服务部的几名所谓的“辅导教师”。
邓某某是昨天(8月1日)昨天下午进入该服务部在南宁市吴圩镇设立的“广州励志青少年成长辅导中心”的。晚上,邓某某被辅导教师关禁闭,凌晨三点多被宣布死亡。卫生院的病历显示,邓某某被送到医院时已是奄奄一息,测不到血压和脉搏。
据了解,目前尚有100多名孩子在这个中心接受同样的“辅导和训练”。
邓某某的家长与该服务部签署了《委托辅导、培训协议书》,期限为2009年8月1日至2009年9月1日,收费七千元人民币。目的是“为了帮助孩子树立自信、自立的人生观,矫正孩子成长过程中出现的不良习惯。”辅导、训练方式为24小时全天候封闭式管理,前几天有教员24小时监视孩子一举一动,“甲方不排除对孩子进行适度的苦难教育、惩戒教育,以不虐待孩子或不损害孩子的身体健康为限。”
邓某某的父母介绍说,他们的儿子身体强壮,身高约一米五五,体重约65公斤。7月31日,父母带他到北海游泳,曾游出海岸线100余米,时逢退潮,还救回一个随潮水冲离海岸线五六十米远的中年妇女。其父介绍说,邓某某除有网瘾外,无任何犯罪记录,无任何传染性疾病。
据南宁市公安局江南分局第二刑侦大队负责人介绍,施暴数人已被警方拘留,案件在进一步审理侦察中。邓某某在桂林资源县的父母及亲友已于傍晚赶到南宁。
[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