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政策有机统一,不可分割,构成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 )。
A:基本路线
B:基本纲领
C:基本方针
D:基本原则
2 . “声东击西”“围魏救赵”这些成语典故反映的道理是()。
A:事物有真象和假象之分
B:真象反映事物本质,假象不反映事物本质
C:真象是客观的,假象是主观的
D:没有现象就没有本质
3 . 市场既然具有刺激产品革新的作用,当然也对工程革新具有间接的刺激作用。特别是激烈的市场竞争,推动广大企业努力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这些)都要通过工程革新来实现。文中“这些”指代的是( )。
A:激烈的市场竞争和产品革新
B:市场具有刺激产品革新的作用,也对工程革新具有间接的刺激作用
C: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
D:通过工程革新来实现的成本的降低
4 . 提高服务业的比重和水平,要制定和完善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大力发展金融、保险、物流、信息和法律服务等现代服务业。积极发展文化、旅游、社区服务等需求潜力大的产业,运用现代经营方式和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 这段话的主旨是:( )。
A:应当制定正确积极的政策引导服务行业优先发展
B:我们需要大力发展潜力巨大的现代服务业以带动其余周边服务行业的发展
C:提高服务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体现了现阶段结构调整的目的所在
D:要以科学的政策为导向,有重点、有层次地推进我国服务业的发展
5 . 甲承租乙的房间,为了使用方便,乙将房屋产权证书交给了甲保管。甲未经乙的同意,与丙订立买卖合同,并告知了丙租赁房屋的事实,现丙向甲支付了约定的房款,房款与市场价、格大体相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丙基于善意取得而享有房屋的所有权
B:甲的行为属于无权处分
C:乙可以要求丙返还房屋
D:乙可以解除与甲的租赁合同
6 . 否定之否定过程的第三阶段与第一阶段相比较说法错误的是( )
A:具有质的差别
B:是更高级的发展阶段
C:重复第一阶段的某些特征
D:没有任何相似之处
7 . 应试教育环境下的老师,常把注意力集中到有发展前途的好学生身上,而忽略了“差学生”的心理指导。1968年,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在一所学校做了一个试验:他从18个班中随意选择20%的学生,之后他告诉老师,名单上的这些学生是“最有发展前途者”。一段时间后再测试结果表明:名单上的同学成绩果然好于其他同学。分析结论是:那张随意提出的名单给了老师一定影响,老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不自觉地给这些学生更多的鼓励和指导。 这段话支持的主要观点是( )。
A:“差生”不一定比一般学生基础差
B:通过努力,“差生”也能追上学习好的学生
C:教师的因素是导致“差生”学习成绩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
D:罗森塔尔试验对如何帮助“差生”有一定启示
8 . 政府机构的设置根据是( )。
A:党的决定
B:全国人大的决定
C:政府职能
D:国务院的决定
9 . 在人类进步的道路上,发现与发明层出不穷,我们根据这些把人类的进程划分成先后相承的若干阶段。同时,各种社会制度,因为与人类的永恒需要密切相关,都是从少数原始思想的幼苗发展出来的,也同样成为我们划分阶段的依据。将这些制度、这些发明与发现综合起来,加以比较,就囊钥闯鋈死喑鲇谕矗环⒄菇锥沃腥死嘤欣嗨频男枰⑶铱梢钥闯鲈谙嗨频纳缁崽跫腥死嘤型男睦碜饔谩U舛位暗囊馑际牵?)。
A:人类出于同一祖先,因此有同样的需要和心理
B:人类所有种族在相似的情况下,其需要和心理是相同或类似的
C:同一个种族的成员在同样的发展阶段中有相同或类似的需要和心理
D:在社会条件不尽相同的情况下,人类的心理作用仍然可以是一致的,而具体的需要在相同的条件下只能是近似的
10 . 甲是H国公民,某年夏天乘坐中国民航的国际航班来我国旅游,在飞行途中因琐事与邻座乙(我国公民)发生争吵,甲将乙打成重伤,对甲应按()处理。
A:H国刑法
B:我国刑法
C:飞机最终降落国刑法
D:国际法院
答案及解析
1 .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政策有机统一,不可分割,构成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 )。
A:基本路线
B:基本纲领
C:基本方针
D:基本原则
答案:B。 解析: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三者有机统一,不可分割。
2 . “声东击西”“围魏救赵”这些成语典故反映的道理是()。
A:事物有真象和假象之分
B:真象反映事物本质,假象不反映事物本质
C:真象是客观的,假象是主观的
D:没有现象就没有本质
答案:解答此题关键是要正确理解真象和假象。真象和假象都是现象,都是客观的,都反映事物的本质,所以BC项都是错误的。D项与材料无关。只有A项符合题意。
3 . 市场既然具有刺激产品革新的作用,当然也对工程革新具有间接的刺激作用。特别是激烈的市场竞争,推动广大企业努力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这些)都要通过工程革新来实现。文中“这些”指代的是( )。
A:激烈的市场竞争和产品革新
B:市场具有刺激产品革新的作用,也对工程革新具有间接的刺激作用
C: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
D:通过工程革新来实现的成本的降低
答案:C。题目详解:本题属于代词指代题型,主要考察局部精读类,本题对应的解法是首先确定代词出现的位置,迅速定位原文,联系上下文,可知“这些”代词指代的是上文的即“推动广大企业努力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一句。所以,本题选择C答案。
4 . 提高服务业的比重和水平,要制定和完善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大力发展金融、保险、物流、信息和法律服务等现代服务业。积极发展文化、旅游、社区服务等需求潜力大的产业,运用现代经营方式和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 这段话的主旨是:( )。
A:应当制定正确积极的政策引导服务行业优先发展
B:我们需要大力发展潜力巨大的现代服务业以带动其余周边服务行业的发展
C:提高服务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体现了现阶段结构调整的目的所在
D:要以科学的政策为导向,有重点、有层次地推进我国服务业的发展
答案:D。题目详解:本题属于主旨概括题型,主要考察概括类,本题对应的解法是识别陷阱类型中的概括不当,从文段中可以知道A并非是主旨,只是一方面内容;B选项从题干可以知道并非是要通过发展现代服务业来带动周边服务业发展;C也不是题干内容所反映的主要内涵;只有D可以反映这段咦值闹髦迹裕咎獯鸢肝狣选项。
5 . 甲承租乙的房间,为了使用方便,乙将房屋产权证书交给了甲保管。甲未经乙的同意,与丙订立买卖合同,并告知了丙租赁房屋的事实,现丙向甲支付了约定的房款,房款与市场价、格大体相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丙基于善意取得而享有房屋的所有权
B:甲的行为属于无权处分
C:乙可以要求丙返还房屋
D:乙可以解除与甲的租赁合同
答案:A。 解析:善意取得是指无权处分他人动产的占有人,在不法将动产或不动产转让给第三人后,如果受让人在取得该动产时出于善意,就可依法取得对该动产的所有权。受让人在取得动产的所有权以后,原所有人不得要求受让人返还财产,而只能请求转让人(占有人)赔偿损失。在本题中,甲为无权处分人,但是丙是明知道甲的房屋是租来的而购买,这就不能构成善意取得。所以,甲的行为属于无权处分,乙可以要求丙返还房屋并有权解除与甲的租赁合同。
6 . 否定之否定过程的第三阶段与第一阶段相比较说法错误的是( )
A:具有质的差别
B:是更高级的发展阶段
C:重复第一阶段的某些特征
D:没有任何相似之处
答案:D[解析]否定之否定的三个阶段是“肯定一否定一否定之否定”。第三个阶段会重复第一阶段的某些特征,但不是完全重复,它们有质的区别,第三阶段是第一阶段的更高形态,但并非两者没有任何相同之处。
7 . 应试教育环境下的老师,常把注意力集中到有发展前途的好学生身上,而忽略了“差学生”的心理指导。1968年,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在一所学校做了一个试验:他从18个班中随意选择20%的学生,之后他告诉老师,名单上的这些学生是“最有发展前途者”。一段时间后再测试结果表明:名单上的同学成绩果然好于其他同学。分析结论是:那张随意提出的名单给了老师一定影响,老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不自觉地给这些学生更多的鼓励和指导。 这段话支持的主要观点是( )。
A:“差生”不一定比一般学生基础差
B:通过努力,“差生”也能追上学习好的学生
C:教师的因素是导致“差生”学习成绩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
D:罗森塔尔试验对如何帮助“差生”有一定启示
答案:C。题目详解:A、B不符合题意,原文并未把“差学生”和“好学生”进行比较。从材料可以看出,“应试教育环境下的老师”常常不自觉地关注那些“有发展前途的”学生,教师的这种潜意识是由应试教育的功利性决定的。所以,材料的重点是阐明应试教育环境下教师是“差生”成绩下降的一局匾颉Q∠頓为干扰项,所谓的启示就是“给这些学生更多的鼓励和指导”。但选项D不是材料的主要意思,因为教师的这种行为是“不自觉的”,是带有功利色彩的,从罗森塔尔试验中看不出教师可以自觉地、不带功利地给“差学生”更多鼓励。另外,在材料中,“差学生”本身就是一个伪绿?选项D中的“差学生”的意思和材料中的不一样。
8 . 政府机构的设置根据是( )。
A:党的决定
B:全国人大的决定
C:政府职能
D:国务院的决定
答案:C
9 . 在人类进步的道路上,发现与发明层出不穷,我们根据这些把人类的进程划分成先后相承的若干阶段。同时,各种社会制度,因为与人类的永恒需要密切相关,都是从少数原始思想的幼苗发展出来的,也同样成为我们划分阶段的依据。将这些制度、这些发明与发现综合起来,加以比较,就囊钥闯鋈死喑鲇谕矗环⒄菇锥沃腥死嘤欣嗨频男枰⑶铱梢钥闯鲈谙嗨频纳缁崽跫腥死嘤型男睦碜饔谩U舛位暗囊馑际牵?)。
A:人类出于同一祖先,因此有同样的需要和心理
B:人类所有种族在相似的情况下,其需要和心理是相同或类似的
C:同一个种族的成员在同样的发展阶段中有相同或类似的需要和心理
D:在社会条件不尽相同的情况下,人类的心理作用仍然可以是一致的,而具体的需要在相同的条件下只能是近似的
答案:B。题目详解:据提问可知此题是表面主旨题。据“同时”可知前两句是并列关系,讲的是发现和发明、社会制度是划分阶段的依据。最后一句讲的是把这些依据综合起来比较从而得出的结论。可以看出材料是“分分总”结构,主旨在“总”的部分,即:同一发展阶段中人类有类似的需要,嗨频纳缁崽跫腥死嘤型男睦碜饔谩项是对材料的概括,所以正确。根据材料中“人类出于同源,同一发展阶段中人类有类似的需要”,可知不是同样的需要和心理,而且有限制条件“同一发展阶段”,所以A项错误;C项主体有误,材料说的是“人类”,即包括了人类的所有种族,并不仅限于同意种族;D项“只能是近似的”说法过于绝对,在材料中找不到依据。故正确答案为B。
10 . 甲是H国公民,某年夏天乘坐中国民航的国际航班来我国旅游,在飞行途中因琐事与邻座乙(我国公民)发生争吵,甲将乙打成重伤,对甲应按()处理。
A:H国刑法
B:我国刑法
C:飞机最终降落国刑法
D:国际法院
答案:B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