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心理学家做过一次试验:把大学生分成两组,分别听取同一个女大学生的答辩。在其中一组发言时,女大学生打扮得很漂亮。在另外一组则把妆卸掉,没有什么特色。试验结果是:发言内容相同,但在第一组时发言更能说服人,得分也更高。从这个试验我们可以得出( )。
A:人的面容的俏丽或丑陋与自身的能力和素质没有关系
B:人的面容的俏丽或丑陋与自身的能力和素质有一定的关系
C:人的容貌对人的成功有很大的影响
D:人的容貌对他人的判断力有较大影响
2 . 在航母舰面上,各站位的人员身着五颜六色的服装,这与传统军舰上同一颜色的着装要求有极大差别。职责不同,工作人员穿戴的头盔,马甲和长袖衫的颜色也不同:紫色代表燃油补给;红色代表危险和安全管控;绿色代表起降和飞机维修;蓝色代表调运和供气保障;棕色代表机务。外型掌鹄矗路鹪诩装迳峡吹搅似呱摹安屎纭薄? 上述文字最可能来自( )。
A:一则散文
B:科普读物
C:一篇游记
D:企业广告
3 . 无期徒刑减为有期徒刑时,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的期限应当改为( )。
A:5年以上10年以下
B:3年以上10年以下
C:5年以上8年以下
D:1年以上5年以下
4 . 根据本文,人们通常把“好读书,不求甚解”理解为( )
A:不能够就所读书籍提出自己的见解
B:读书应该广泛涉猎从而扩大知识面
C:应多读书但无需完全理解书籍内容
D:遇到不明白的问题不会向他人请教
5 . 对于雾霾天气,人们深受其害。殊不知,精神上也存在雾霾现象,如果不及时驱除,就会使心灵压抑灰暗,精神萎靡不振,思想浑浑噩噩,危害一点儿都不比雾霾天气小。现代社会,节奏快,压力大,矛盾多。这种精神的雾霾对个人生活和各项事业的害处多多。如何调适心情,驱散雾霾?骷亮挤骄褪墙柚囊盏牧α浚晕摹懊鳌敝尽⒁晕摹把毙摹⒁晕摹扳鼻椤⒁晕摹盎比恕6哉舛挝淖掷斫庾既返囊幌钍牵ǎ?/p>
A:借助文艺有助于驱散精神雾霾
B:精神雾霾比雾霾天气更难驱散
C:不良生活方式是导致精神雾霾出现的原因
D:精神雾霾对人们的危害比雾霾天气更大
6 . 我国规定诉讼时效中止发生在时效期间的()。
A:最后3个月内
B:最后6个月内
C:最初6个月内
D:最后1年内
7 . “无为”并非消极的无所作为,而是切莫做有悖于“道”的事,切莫“逆乎自然”,这与重农学派强调人的作为要符合“自然秩序”的思想是一致的。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重农学派强调人的作为莫“逆乎自然”
B:重农学派强调人的作为要符合“自然秩序”
C:重农学派认为无为就是消极的无所作为
D:“无为”思想与重农学派思想有一致之处
8 . 下列一次入横线出的关联词,恰当的一组是()。 我们从心理学研究中心认识到,人的思维________决定于外界客体的作用,________外界客体并不直接决定思维,________通过大脑对感性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间接地决定着思维。
A:虽,然而,而是
B:即使,但是,如果
C:于,然而,即使
D:虽然,但是,而是
9 .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我国具备的有利条件中不包括()。
A:有比较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经济有广阔的增长空间和良好的外部环境
B:不断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将使生产力获得进一步的解放,为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提供体制保证
C: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体系初步构建完成
D: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
10 . 一天晚上,某商店被盗。公安机关通过侦查,得出如下判断:(1)盗窃者或是甲,或是乙;(2)如果甲是盗窃者,那么作案时间就不在零点之前;(3)零点时该商店的灯光灭了,而此时甲已经回家;(4)如果乙的供述不属实,那么作案时间就在零点之前;(5)只有零点时该商店的灯光未灭,乙的供述才属实,由此可以推出本案的盗窃者是()。
A:甲
B:乙
C:甲或者乙
D:甲和乙
答案及解析
1 . 心理学家做过一次试验:把大学生分成两组,分别听取同一个女大学生的答辩。在其中一组发言时,女大学生打扮得很漂亮。在另外一组则把妆卸掉,没有什么特色。试验结果是:发言内容相同,但在第一组时发言更能说服人,得分也更高。从这个试验我们可以得出( )。
A:人的面容的俏丽或丑陋与自身的能力和素质没有关系
B:人的面容的俏丽或丑陋与自身的能力和素质有一定的关系
C:人的容貌对人的成功有很大的影响
D:人的容貌对他人的判断力有较大影响
答案:D。题目详解:本题属于寓意启示题型,主要考察推断类中的劝导说服类,本题对应的解法是识别陷阱类型中的推断不当,材料反映的是一种心理现象。“判断”属于心理范畴,“成功”、“素质”等不属于心理范畴。所以,本题答案为D 选项。
2 . 在航母舰面上,各站位的人员身着五颜六色的服装,这与传统军舰上同一颜色的着装要求有极大差别。职责不同,工作人员穿戴的头盔,马甲和长袖衫的颜色也不同:紫色代表燃油补给;红色代表危险和安全管控;绿色代表起降和飞机维修;蓝色代表调运和供气保障;棕色代表机务。外型掌鹄矗路鹪诩装迳峡吹搅似呱摹安屎纭薄? 上述文字最可能来自( )。
A:一则散文
B:科普读物
C:一篇游记
D:企业广告
答案:【答案】B。题目详解:文章的主题是“航母舰”,主要描述了着装颜色代表的不同职责,而通过“五颜六色”和“彩虹”等词,可知这是一篇通俗易懂的科普性文章。故正确答案为B。
3 . 无期徒刑减为有期徒刑时,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的期限应当改为( )。
A:5年以上10年以下
B:3年以上10年以下
C:5年以上8年以下
D:1年以上5年以下
答案:【答案】B。 解析:《刑法》第五十五条规定,剥夺政治权利的期限,除本法第五十七条规定外,为一年以上五年以下。判处管制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的,剥夺政治权利的期限与管制的期限相等,同时执行。第五十七条规定,对于被判处死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应当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在死刑缓期执行减为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减为有期徒刑的时候,应当把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的期限改为三年以上十年以下。因此,本题正确答案为B。
4 . 根据本文,人们通常把“好读书,不求甚解”理解为( )
A:不能够就所读书籍提出自己的见解
B:读书应该广泛涉猎从而扩大知识面
C:应多读书但无需完全理解书籍内容
D:遇到不明白的问题不会向他人请教
答案:C。题目详解:由文章第一句“一般人常常以为,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可知,人们通常认为“好读书,不求甚解”是个坏习惯,由此排除B项。“好读书,不求甚解”这句话显然是针对读书的,D项扩大了范围,故理解错误,排除。“不求甚解”指的是对书的内容的理解,不是对婕衅兰郏珹项理解错误,排除。故本题答案选C。
5 . 对于雾霾天气,人们深受其害。殊不知,精神上也存在雾霾现象,如果不及时驱除,就会使心灵压抑灰暗,精神萎靡不振,思想浑浑噩噩,危害一点儿都不比雾霾天气小。现代社会,节奏快,压力大,矛盾多。这种精神的雾霾对个人生活和各项事业的害处多多。如何调适心情,驱散雾霾?骷亮挤骄褪墙柚囊盏牧α浚晕摹懊鳌敝尽⒁晕摹把毙摹⒁晕摹扳鼻椤⒁晕摹盎比恕6哉舛挝淖掷斫庾既返囊幌钍牵ǎ?/p>
A:借助文艺有助于驱散精神雾霾
B:精神雾霾比雾霾天气更难驱散
C:不良生活方式是导致精神雾霾出现的原因
D:精神雾霾对人们的危害比雾霾天气更大
答案:A。题目详解: B项“更难驱散”未提及;C项“不良生活方式”未提及;D项通过“危害一点都不必雾霾天气小”,可知是错误的;A项通过最后一句得出。故正确答案为A。
6 . 我国规定诉讼时效中止发生在时效期间的()。
A:最后3个月内
B:最后6个月内
C:最初6个月内
D:最后1年内
答案:《民法通则》第一百三十九条规定,在诉讼时效期间的最后六个月内,因不可抗力或者其他障碍不能行使请求权的,诉讼时效中止,诉讼时效从中止时效的原因消除之日起继续计算。故选B。
7 . “无为”并非消极的无所作为,而是切莫做有悖于“道”的事,切莫“逆乎自然”,这与重农学派强调人的作为要符合“自然秩序”的思想是一致的。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重农学派强调人的作为莫“逆乎自然”
B:重农学派强调人的作为要符合“自然秩序”
C:重农学派认为无为就是消极的无所作为
D:“无为”思想与重农学派思想有一致之处
答案:C。题目详解:本题属于细节判断题型,主要考察局部精读类,本题对应的解法是识别陷阱类型中的推理不当,从“无为并非消极的无所作为”可知选项C是错误的。所以,本题答案为C选项。
8 . 下列一次入横线出的关联词,恰当的一组是()。 我们从心理学研究中心认识到,人的思维________决定于外界客体的作用,________外界客体并不直接决定思维,________通过大脑对感性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间接地决定着思维。
A:虽,然而,而是
B:即使,但是,如果
C:于,然而,即使
D:虽然,但是,而是
答案:【答案】D。题目详解:由句意可知,本复句第一层是转折关系,第二层是递进关系的复句,正确答案是D。
9 .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我国具备的有利条件中不包括()。
A:有比较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经济有广阔的增长空间和良好的外部环境
B:不断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将使生产力获得进一步的解放,为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提供体制保证
C: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体系初步构建完成
D: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
答案:C。解析: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有利条件是:(1)我国经济有广阔的增长空间。(2)有比较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3)不断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将使社会生产力获得进一步的解放,为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提供体制保证。(4)具备支持经济发展的群众基础和人力资源。(5)和平与发展仍崾鞘贝闹魈猓夜峁┝四训玫姆⒄够觥?6)有党的坚强领导。可见选项C为正确答案。
10 . 一天晚上,某商店被盗。公安机关通过侦查,得出如下判断:(1)盗窃者或是甲,或是乙;(2)如果甲是盗窃者,那么作案时间就不在零点之前;(3)零点时该商店的灯光灭了,而此时甲已经回家;(4)如果乙的供述不属实,那么作案时间就在零点之前;(5)只有零点时该商店的灯光未灭,乙的供述才属实,由此可以推出本案的盗窃者是()。
A:甲
B:乙
C:甲或者乙
D:甲和乙
答案:这个题可以从题干给出的5个限制条件来判断。题干中条件3和5有矛盾,从这里入手推导,5是一个必要条件的假言命题,否定前件可以得出否定的后件,因为3说零点时商店灯灭了,所以可以得出乙供述的不属实。这样从4可以得出,作案时间在零点之前,那么此结论和条件2矛盾,条件2是史痔跫募傺悦猓穸撕蠹涂梢酝瞥龇穸ǖ那凹醇撞皇堑燎哉撸庋热?说了盗窃者是甲或乙,二者必居其一,那么只有乙是盗窃者了。B项正确。故选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