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谈评论(2014年10月16号)

发布时间:2025-08-26 02:32:26
 1、请长按红色复制 考试报名提醒 ,也可以点击右侧的按钮
 2、在微信公众号搜索并关注官方公众号。
 3、回复大礼包,获得30G公务员、事业单位、教师(视频、真题、题库、教材等)资料!

查“走读干部”,更要改“客居心态”

中央此次出重拳严查,释放了一个明确的信号:谁抱“走读”心态,谁就“下课”;谁的“心”不在基层,谁的“人”就出局

“干部像候鸟,老往家里跑;白天寻不见,晚上影难找”。近日,中央首次大规模集中处理“走读干部”,全国共有超万名“走读干部”被排查发现,6484名受到查处。此举再次证明,作风问题没有死角,从严治党不是空话。

坦率地说,干部“走读”现象是一个老话题了。人们对此认识不可谓不深,一些地方出台的规定也称得上煞费苦心:有用指纹机签到的,有视频点名的,也有明察暗访的,但一直得不到根除。原因何在?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这些干部的心思没在基层,事业发展的重心没放在基层。中央此次出重拳严查,释放了一个明确的信号:谁抱“走读”心态,谁就“下课”;谁的“心”不在基层,谁的“人”就出局。

“走读”歪风不仅败坏了干群关系,更使基层治理空洞化。一些干部工作在县乡,吃住在城市,一天只上半天班,甚至几天不见人影,给办事群众唱的是“空城计”、吃的是“闭门羹”。这样的工作状态,很难不给群众造成“治理缺位”“政府失守”的印象。还有少数干部,“候鸟南飞”竟然到了酒店的豪华包间,常被寻人未果的办事者追问“市长去哪儿了”?这岂止是淡化了和群众的血肉联系,连正常的工作联系都失去了。若不及时刹住,则社会治理的终端将循环不畅,直至失灵。

“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永远没有休止符”。此次集中处理“走读干部”,最终目的是要让干部真正把根留在基层,把心交给群众。作为正常社会中的一员,干部不可能完全不顾家庭生活。群众真正有意见的,是这些干部并没有把自己融入基层生态,老把自己当成外来珍稀物种,动不动就要飞到温暖宜人的地方。拿自己当贵宾,拿基层当景点,把工作当成“一日游”,把手机变成“遥控器”。如果不给这样的“走读干部”敲敲警钟,让屡教不改者“下课”,那教育实践活动这堂大课,还有什么课堂纪律可言?党的群众工作,又如何取信于民?

让“候鸟”干部落脚基层,关键是要改变“客居”心态,真正从感情上融入,从事业上融入。在被查处的“走读干部”中,不少都是高学历、聪明人。可他们的“聪明”用在了打小算盘上,不少是抱着“挂职镀金”的心态下到基层的。他们没有看到,全面深化改革之际的今日中国,早已没有“镀金车间”,如果不能扑下身子到基层中淬炼,总想着蒙混过关、敷衍了事,那就只能被标记为不合格产品。小岗村党委原第一书记沈浩去世后人们发现,他床下七双鞋,只只沾满泥土,20多本日记,篇篇写满民情;同时他又大家小家一肩挑,对事业和家人两厢牵挂,一往情深,真正成为了大写的人。

作为组织部门,对投身基层的干部既要严管,更要善管。一些干部之所以心系城市,眼往上看,不只是对基层艰苦生活犯怵,还因为一些人认为,和群众打交道,不如和领导打交道,“干得再好,还要上面知道”。因此,让“走读干部”扎根基层,要形成引导他们扎根基层的监督体系和考核体系。除此之外,还要尽量解决基层干部的后顾之忧,让基层留得住干部,使他们在踏实苦干中获得事业上的发展和精神上的愉悦。

[1] [2] [3] [4] [5] [6] 下一页

浏览过上文的人,还点击查看了本内容
 ★ 关注官方公众号,领100元 ★ 
方法一:将二维码保存到相册,微信打开扫一扫,从相册打开二维码即可领取。
二维码
方法二:在微信搜索“考试报名提醒”,关注即可领取。

 ★ 网友精彩评论 ★ 
 ★ 各地申论热点 ★ 
Top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