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链接】
2015年5月6日,一名女孩因被嫁祸“在其他宿舍偷钱”,被几名同学殴打讹钱。女生在给父亲留下字条后“失联”:“我真的没去309、306宿舍(盗窃),她们12个人,王某、贾某某、冯某……又是拿脚踢我,又是扇我,还不是想讹钱……我走了,无期,不见。”
2015年5月20日,安徽一名小学生因无钱“上供”被逼喝尿。在仅有7人的班级里,班干部借“权力”横行霸道,多次以检查作业和背书为名,向同班同学索要财物;5月18日,深圳龙岗区嘉联学校2名学生,因不满对方在QQ空间“互黑”对方,通过网络约架,引起十几人在学校门口互殴。
2015年6月21日,一段“小学生被多人围殴”的视频在网上广泛传播。浙江省丽水市庆元县几名初中生把一名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关在黑屋子里暴力殴打,并用香烟头烫伤小孩。事件发生后,庆元县委、县政府迅速成立事件调查处置工作组,连夜开展相关调查核实处置工作。庆元公安23日表示,受害小学生目前已经找到,当时在场的4人也已到案,均为未成年人,案件仍在进一步调查中。
【标准表述】
[综合分析]
校园暴力事件产生的诱因虽错综复杂,归根结底还在于家长、学校、社会等利益攸关方对学生的关注、关心和保护力度不够。由是观之,规避校园暴力,按照推定过错责任原则,负有教书育人职责的学校和负有监管责任的家长应该担负大部分职责。遗憾的是,囿于各种主客观原因,学校和家长并没有意识到各自的责任,也没有作出必要的担当。换言之,由于没有明确落实到人、具体到事的报告、干预和疏导机制,学校、家长等利益攸关方普遍抱有集体的“责任摊薄”心理,都有责任异化为都没有责任,都不愿主动站出来担当责任。
校园暴力无疑会在青少年中造成一种不良的暗示,破坏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校园暴力事件发生之后,如何“亡羊补牢”,找出问题症结所在,避免同样的悲剧再次上演,家长和老师无疑应更加注重同孩子的交流和沟通,多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情商教育、安全教育和人格培养,让其远离暴力。
[1] [2] [3] [4] [5] [6]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