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报告
――2007年1月29日在山西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山西省省长于幼军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报告,请各位代表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06年工作回顾
2006年是我省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第一年,在中共山西省委的正确领导和省人大、省政协的有力监督和支持下,省政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战略思想的要求,全力抓好“十一五”规划的开局、布局工作,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的进步。
―――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完成4746.5亿元,增长11.8%;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2086.2亿元,增长18.3%;全年粮食总产107.3亿公斤,是我省历史上第四个突破百亿公斤的丰收年;全省财政总收入1048亿元,一般预算收入583.1亿元,分别增长38.2%和58.3%,扣除资源探矿权、采矿权收入,财政总收入和一般预算收入分别为887.3亿元和422.4亿元,同口径增长20.3%和21.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321.5亿元,增长25%;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13.4亿元,增长15.2%;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为2%。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75‰;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2%;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69%,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3%,分别提高5.28和1个百分点;城镇基本社会保障覆盖率达到72%。
―――科学技术持续进步。全年专利申请数2824项,每10万人专利申请数达到8.4项,接近“十一五”末8.5项的规划目标;新型工业化水平达37%,提高4个百分点。
―――资源环境得到有效治理保护。预计全年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减排5.4万吨和1.07万吨,分别下降3.56%和2.77%,首次出现经济较快增长,污染物排放总量下降;煤矿采区回采率达到58%,万元地区生产总值平均耗水量下降13.3%。
―――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027.7元,增长12.5%;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180.9元,增长10%。
这里,我向大会郑重报告,经过全省人民的共同努力,省十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新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指标体系,除能耗指标外全部完成!年初省人民政府向全省人民承诺办好的十二件实事全部兑现!全省“十一五”发展实现良好开局!
一年来,我们主要抓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宏观调控政策,实现经济平稳、健康、较快发展
我们自觉从省情出发,坚决贯彻中央宏观调控政策。以实施煤炭行业资源整合、提高产业集中度和整体素质的“三大战役”为突破口和重点,加快推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第一战役”在前年依法关闭4876个非法采煤矿点的基础上,去年又关闭了3500个死灰复燃和新发现的非法矿点。启动实施“第二战役”,淘汰关闭1363个生产方式落后、安全隐患较大、年产9万吨以下的小煤矿。经过第一、二战役,全省采煤矿点从原来的9000多个压缩到3200个左右,非法及小煤矿事故发生率由多年占全省煤矿事故的75%下降到24%,煤炭工业销售收入增长10.1%,利税增长30.5%。焦炭行业在遏制改良焦、土焦死灰复燃的同时,加大淘汰小机焦的力度,大机焦产量占焦炭总量的比重达76.4%,规划新上了一批焦炉煤气回收、煤焦油深加工等化产回收项目。全省煤炭开采和焦炭生产“多、小、散、乱、差”的局面已初步扭转。自觉调控煤炭、焦炭的产能产量,坚决淘汰煤炭、焦化、冶金、电力等传统工业中的落后产能,并通过资源整合、技术改造以及新上一批好项目等途径,推进传统优势产业提高技术水平和整体素质,新型工业化水平进一步提高。促进固定资产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第一产业投资增长24.8%,第二产业增长20%,第三产业增长33.4%;第二产业中煤焦铁等传统产业投资增速大幅回落,新兴支柱产业和农业、农村以及生态环境建设投资大幅增加,用于“三农”、社会事业和生态环境治理的财政支出分别比上年增长17.1%、19.9%、15.6%。全省经济呈现增长速度较快、效益较好、物价水平较低、发展活力和后劲增强的良好态势。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