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工作报告
——2013年1月22日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自治区主席 马飚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自治区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本届政府过去5年的工作,对今后5年及今年的工作提出建议,请予审议,并请自治区政协委员和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一、过去五年工作回顾
自治区十一届人大一次会议以来的5年,在党中央、国务院和自治区党委的领导下,全区各级政府和各族人民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战胜了百年一遇的雨雪冰冻灾害、国际金融危机和特大干旱,经受住了各种困难和考验,八桂大地实现了历史性跨越,焕发出勃勃生机,展现出美好前景。
——经济迈上新台阶。地区生产总值由2007年5823.41亿元增加到2012年1.3万亿元,翻1.16番,年均增长13%;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由1615美元增加到4427美元,翻1.45番;财政收入由703.9亿元增加到1810.07亿元,翻1.36番,年均增长20.8%;财政收入超过100亿元的市达到7个;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由2970亿元增加到1.26万亿元,翻2.09番,年均增长33.6%,其中技改投资由527亿元增加到4257亿元,翻3.01番,年均增长51.9%;全部工业总产值由6103亿元增加到1.8万亿元,翻1.56番,年均增长24.1%;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由4587亿元增加到1.54万亿元,翻1.75番,年均增长27.5%;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由4287亿元增加到1.45万亿元,翻1.76番,年均增长27.6%;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由5801亿元增加到1.6万亿元,翻1.46番,年均增长22.5%;各项贷款余额由4331亿元增加到1.24万亿元,翻1.51番,年均增长23.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1932.7亿元增加到4474.6亿元,翻1.21番,年均增长18.3%;外贸进出口总额由92.8亿美元增加到294.7亿美元,翻1.67番,年均增长26%。地区生产总值等7项主要经济指标超过万亿元,30多项指标翻1番以上。
——填补多项空白。千亿元产业、千亿元园区、千亿元企业从无到有,形成食品、汽车、冶金、石化、机械、建材、电力、有色金属、建筑、旅游等10个千亿元产业,柳州汽车产业园区成为首个千亿元产业园区,广西交通投资集团成为首个总资产超千亿元非金融类企业。建成投产中石油钦州1000万吨炼油工程、中石化北海炼油异地改造工程,填补了西南地区大型炼油厂的空白。西部地区第一座核电站防城港红沙核电站开工建设。我区首款中高级轿车上汽通用五菱宝骏汽车投产。柳钢集团年产量突破1000万吨,成为我区第1个千万吨级大型钢铁企业。在全国少数民族自治区中率先建成高铁,南宁至钦州、钦州至防城港2个高铁项目开行试验动车,填补了我区高铁空白。洛湛铁路永州至玉林段建成运营,结束了梧州、贺州不通火车的历史。我区第1条天然气长输管道国家西气东输二线广西段建成通气。新增12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为我区第1批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建成以钦州保税港区、凭祥综合保税区、南宁保税物流中心、北海出口加工区为主的保税物流体系,填补了我区综合性保税物流体系的空白。
——多项指标居全国和西部前列。糖料蔗、蚕茧、木薯、秋冬菜产量,沼气池入户率继续稳居全国第1位。水牛奶、大蠔、黄羽肉鸡、木材等产量,经济林面积跃居全国第1位。肉类、水产品、优质稻、香蕉、柑橘、蔬菜、食用菌、中药材等产量位居全国前列;微型汽车、轮式装载机、柴油内燃机、多功能乘用车等工业产品市场占有率排全国第1位。糖业综合利用率由13%提高到41%,稳居全国第1位。2010年以来铁路投资规模连续3年保持全国第2位。2012年申请发明专利量比上年增长1.3倍,增长率排全国第1位。森林覆盖率由52.7%上升到61.4%,排全国第3位。婚检率由3.48%上升到96.99%,排全国前列。外国驻邕总领事馆达5家,在全国排第7位;与东盟国家建立32对国际友好城市,排全国第1位。
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比率达74.3%,居西部第1位;2009年以来民航客货吞吐量保持两位数增长,增幅居中南地区首位。与东盟的贸易规模跻身全国10强,排中西部地区第1位;与30个国家建立73对国际友好城市,排西部地区第1位。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量排西部地区第1位。居民平均期望寿命达75.1岁,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居西部地区第2位。出版发行和报业实力居西部地区前列。
——多项工作在全国和西部率先实施。中马钦州产业园区成为中国、马来西亚两国政府合作的第1个产业园区,与马中关丹产业园区开创了“两国双园”国际合作新模式。在全国率先作出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区的决定。是全国第9个、西部第2个县县建成污水处理厂的省区。水泥、有色金属等资源型产业循环经济和糖业清洁生产水平居全国前列。在全国率先并连续4年赴台湾举办桂台经贸文化合作论坛,实现桂台全方位交流对接。南宁成为率先开行国际列车的省会城市。在全国率先实施地中海贫血防治计划。在全国率先完成省(自治区)到村五级广电网络贯通。在西部省区中第1个为全部农户实施农房政策性保险。建成全国重要的生物质能源基地、木材战略核心储备基地。
——一批产品和技术在国际国内领先。研制出世界首台可再生空气混合动力柴油发动机、世界最大的机械式硫化机、国内首台达到欧洲第六阶段排放标准的柴油发动机、国内最大的轮式装载机,培育出世界首例亚种间克隆水牛、世界首例冷冻胚胎克隆水牛,亚热带主要农作物和主要水产品养殖品种抗寒关键技术等研究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大批事关长远发展的重大项目开竣工。5年来推进自治区层面重大项目1047项,新开工753项,竣工投产651项,是我区历史上建设重大项目规模最大、完成投资最多的5年。
开竣工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南广、贵广、云桂等铁路项目25个,区内建设里程约3000公里,建成投产项目13个1174公里,新增营运里程829公里,2012年底全区铁路营运里程达3580公里。建设桂海高速公路改扩建、玉林至铁山港、梧州至贵港、六寨至宜州、百色至隆林等27个高速公路项目2630公里,建成1318公里,高速公路总里程达3197公里。建设北海港铁山港区1-4号、钦州港3-8号、防城港18-22号等沿海万吨级以上深水泊位51个,钦州港30万吨、防城港20万吨等万吨级以上深水航道6条。整合沿海三港为广西北部湾港,实际吞吐能力由6853万吨提高到2亿吨,增幅排全国前列。建设郁江老口枢纽、鱼梁航运枢纽、长洲枢纽三线四线船闸、桂林市防洪及漓江补水、桂中治旱及桂中农村土地整治、梧州至贵港、贵港至南宁及崇左至南宁航道等工程,西江亿吨黄金水道初步形成。内河港口吞吐量由4129万吨提高到近1亿吨,1000吨级船舶可从南宁、2000吨级船舶可从贵港直达港澳。建设南宁轨道交通1号线、龙门跨海大桥。建设南宁机场新航站区、桂林机场扩建、河池民用机场等项目。
开竣工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建设防城港金川铜镍冶炼、防城港钢铁基地、岩滩水电站扩建、百色生态型铝产业示范基地、南南铝高性能铝合金板一期、来宾铝板带及原铝配套、中信大锰锰系列产品深加工、梧州年产30万吨再生铜冶炼、富士康南宁科技园、北海惠科和冠捷电子、桂林福达年产10万吨精密锻件等项目。金桂林浆纸一体化、玉柴重工、南宁电厂、贺州电厂等项目竣工。
开竣工一批重大生态环保项目:实施城镇污水生活垃圾处理、节能减排、石漠化治理、退耕还林、珠防林海防林体系建设、重金属污染治理与环境修复、世行广西生态家园富民等工程项目。
开竣工一批重大社会公益项目:建成广西规划馆、广西美术馆、广西民族博物馆、广西科技馆新馆、广西师范大学雁山新校区一期、广西体育中心、广西妇女儿童医院等项目。
——一批国家级先行先试区的实施,提升了我区在全国区域经济布局中的战略地位。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国家批准了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和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区域、桂东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南宁国家内陆开放型经济战略高地、东兴国家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柳州和桂林国家级“两化”融合试验区、河池有色金属新型材料循环经济示范园区、梧州国家“城市矿产”循环经济示范区、来宾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等。
5年来,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坚持产业优先发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三次产业比重由2007年21.3∶41.6∶37.1调整为2012年16.7∶48.6∶34.7。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49.2%提高到52.1%。全力打造千亿元产业,大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实施抓大壮小扶微工程,年主营业务收入超过30亿元的强优企业由17家增加到53家。实施重点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会战,年产值超百亿元园区由3个增加到32个。推进工业化信息化深度融合,加快建设“宽带中国·光网城市”、“无线城市”、中国联通南宁区域性国际通信业务出入口等。
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快千亿元产业研发中心和千亿元产业重大科技攻关工程建设,推进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实验室、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5个自治区级工程院、38家自治区重点实验室、100家自治区级研发中心、100家自治区级产学研用一体化企业、100家自治区级创新型企业发展,新增2家国家重点实验室。聘请116名自治区主席院士顾问、48名八桂学者。实施发明专利倍增计划。举办广西发明创造成果展览交易会。实施质量兴桂战略。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广西制造”的影响力。
(二)切实加强“三农”工作,推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全面落实强农惠农富农政策,5年来全区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年均增长32.5%。发放粮食订单直补、粮食作物良种、农机具购置、农资综合等补贴173.07亿元。实施超级稻、秋冬种、间套种三个千万亩行动计划和农业产业化“十百千万”行动计划。2012年粮食总产量1485万吨,创近7年最高水平。稳步发展水产畜牧业和蔬菜生产基地。大力推广良种良法,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0%以上。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提高17.67个百分点。实施农户“万元增收工程”,发展林下经济、休闲农业经济、劳务经济。发展农业龙头企业1552家,带动900多万农户增收。举办广西名特优农产品交易会。完成1201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新增恢复灌溉面积383万亩,改善灌溉面积2028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889平方公里。完成整村推进土地整治重大项目317个。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改善路、水、电、气、房、网等设施。
(三)坚持交通优先发展,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掀起交通建设新高潮,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全面铺开,交通网络主骨架基本形成。5年完成交通固定资产投资4026.2亿元,是1978至2007年总和的2.1倍。公路总里程突破10万公里,实现地级市通高速公路、县县通二级以上公路、乡乡通沥青水泥路、村村通公路。民航旅客吞吐量由805万人次提高到1427万人次。新增发电装机容量1049万千瓦,总装机容量达2995万千瓦。
(四)坚持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优先发展,加快构建“两区一带”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加快北部湾经济区产业集聚,逐步形成石化、电子信息、新材料、冶金、轻纺、林浆纸、粮油食品等特色产业体系;推进南崇经济带等建设,推动与云南等省区共建临海产业园;北部湾经济区初步形成“一小时经济圈”,成为我国经济增长最快、最活跃的地区之一。全面实施西江经济带发展总体规划,加快建设桂东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完善西江沿岸城市汽车、机械、冶金、建材及高新技术等产业布局。加快桂西资源富集区发展,扶持壮大铝、锰、有色金属、水电、制糖等特色优势产业。全区形成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竞相加快发展的生动局面。
(五)千方百计扩大内需,加快投资消费增长。全面实施中央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一揽子计划,持续开展“项目建设年”、“服务企业年”活动,以非常办法、非常措施、非常力度、非常政策,办成了一批多年想办的大事。5年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01万亿元;储备“十二五”重大项目2722项,总投资3.7万亿元。实施促进消费的政策措施,发展消费市场,改善消费环境,培育消费热点,拓展消费空间。切实做好家电、农机、汽车、摩托车下乡及以旧换新等工作。推动城乡市场体系建设,开展“南菜北运”农产品现代流通综合试点。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自治区级金融机构从43家增加到61家,资本市场年直接融资额从24亿元上升到400亿元以上。推进桂台(贺州)客家文化旅游、崇左友谊关和德天瀑布中越跨境旅游合作示范区等基地建设,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25.4%。会展业蓬勃发展。
(六)坚持统筹城乡建设,推动城镇化跨越发展。把城镇化作为扩大内需的重要抓手,城镇化率由36.24%提高到43.53%。加快发展南北钦防城市群以及桂中、桂北和桂东南城镇群,优化城镇布局。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推进产业园区与城市新区互动发展,促进产城融合、宜居宜业。全面建设南宁五象新区、柳州汽车城、桂林世界旅游城和其他中心城市的新区。全区5个城市成为国家园林城市,3个城市成为国家森林城市。全面实施扩权强县改革,推进扩权强镇试点,集约发展县城和重点镇,塑造城镇特色,增强县域发展活力。市政公用基础设施固定资产投资由153.02亿元增加到1410亿元,增长8倍;县城以上城镇建成区面积由1310平方公里增加到1645平方公里,增长25.6%;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由7.5平方米增加到9.6平方米,增长28%。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实施流动人口居住证制度,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有序转移。举办广西园林园艺博览会。深入实施城乡清洁工程和城乡风貌改造。实施村镇规划集中行动。打造一批特色名镇名村。
(七)着力深化改革,扩大以东盟为重点的对外开放。大力推进重点领域改革,积极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的体制机制。组建10多个大型企业集团和10多个大型投融资公司。推进农村综合改革、投融资体制改革、价格体制改革和金融机构改革,完善财政预算体系、财政支出绩效评价、自治区直管县财政管理方式改革。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提前一年完成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任务。加快发展民营经济,推出1439项、总投资5689亿元的引入民间资本项目。促进全民创业。民营经济快速发展,2012年底全区私营企业户数达22.69万户,比2007年底增长1.24倍;注册资本4324.22亿元,增长1.82倍。
[1] [2] [3] [4] [5] [6] [7]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