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山西省人民政府工作报告
——二○一三年一月二十三日在山西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山西省代省长李小鹏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省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会议的人员提出意见。
一、过去五年工作回顾
刚刚过去的五年,是我省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五年来,我们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八大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攻坚克难、扎实工作,全省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在推动转型跨越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我们多措并举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宏观调控政策和决策部署,及时制定实施稳增长的一系列措施。不断加大投资力度,“四位一体”推进重点工程和重点项目建设,5年投资1814亿元,新增铁路营运里程660公里,营运总里程达到3740公里;投资2014亿元,推进公路建设,其中建成高速公路3000公里,总里程突破5000公里;投资636亿元,35项应急水源工程和引黄北干工程建成投用,大水网工程全面启动;投资1435亿元,推进电源点、主干电网、农村电网建设,新增电力装机2590万千瓦,总装机容量达到5800万千瓦,晋东南至湖北荆门世界首条1000千伏特高压输电线路投入使用;投资90亿元,建成燃气管网3000多公里。5年中,机场、通信等其他基础设施建设也取得了新的成绩。
努力扩大消费,全面落实“家电下乡”、“农机下乡”等政策措施,推进流通基础设施建设,新建改造便民连锁店3.5万个、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112个,推进“农超对接”,发展电子商务等新型业态,深入开展打击假冒伪劣商品和侵犯知识产权活动,城乡消费持续扩大。努力稳定和拓展外需,2012年全省进出口总额达到150.4亿美元。
积极发展实体经济,大力推进“双千亿”工程,8户企业销售收入超千亿元,煤销集团率先进入世界500强。省监管国有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实现利税、营业收入分别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50%、60%以上,成为全省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落实鼓励民间投资、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民营经济快速发展,创造了全省四分之三的就业岗位和近一半的生产总值,成为吸纳就业、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初步核算,2012年全省生产总值超过1.2万亿元,是2007年的2倍;财政总收入、一般预算收入分别完成2650亿元、1516亿元,是2007年的2.2倍、2.5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4376亿元,是2007年的2.3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9176亿元,是2007年的3.1倍。五年来,我省经济规模不断扩大,质量和效益明显提升,经济发展历史性地跃上了新的台阶!
我们多管齐下狠抓安全生产工作,安全生产形势持续明显好转。制定十大安全生产制度和118条安全生产规定,深入开展以煤矿为重点、覆盖20多个行业领域的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严格落实政府监管责任,选派市、县长安全助理,成立安全监管“五人小组”,实行安全生产挂牌责任制;全面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配齐配强煤矿“六大员”、非煤矿山“五大员”;加大安全生产投入,实行先培训后上岗、变招工为招生,强化现场管理;严肃对待事故、严格责任追究,实行安全生产“一票否决制”,有力地扭转了安全生产的被动局面。各类安全生产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分别下降31%、32.7%,煤矿百万吨死亡率下降85.8%。与此同时,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全面推行食品安全网格化管理,出台了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和食品摊贩监督管理办法,食品安全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公路超限超载率由13%降低到0.2%。全面推进基层社会管理体系建设,积极排查和化解社会矛盾,认真做好信访和人民调解工作。加强公共安全管理,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依法打击违法犯罪活动,妥善应对和有效处置各类突发事件。五年来,我省安全生产形势实现明显好转,社会保持和谐稳定,为做好各项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我们痛下决心推进煤炭资源整合煤矿兼并重组,转型发展呈现出强劲势头。全省矿井总数由2598座减少到1053座,办矿主体由2200多个减少到130个,30万吨以下煤矿全部淘汰,单井平均规模达到年产120万吨,安全生产水平、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全面提高。2012年,全省煤炭产量、外运量分别达到9.1亿吨、5.8亿吨,比2007年增长45%、9%。
全面推进三次产业结构调整,制定实施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加快推进非煤矿山、焦化、冶金、电力等行业整合重组和技术改造,探索构建和谐煤电关系,推动煤焦、煤化工、煤机一体化发展,产业集中度和竞争力明显提升。大力推进太重动车轮对总成国产化、富士康苹果手机和机器人、吉利新能源汽车、三一重工装备制造、潞安煤基多联产、太钢冷轧硅钢、杏花村汾酒工业园等项目建设,带动相关产业快速发展,特别是先进装备制造业销售收入由2007年的557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1418亿元。大力实施服务业“1+10”工程,中国(太原)煤炭交易中心投入运营,组建省属六大文化产业集团,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420亿元;积极开展“晋善晋美”等旅游促销活动,全省旅游总收入达到1800多亿元。
加快推进国家循环经济和生态试点省建设,深入实施蓝天碧水、绿色生态、造林绿化和“2+10”生态环境治理修复工程,5年淘汰小火电430万千瓦、小钢铁4050万吨、小焦化3620万吨、小水泥5430万吨;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综合能耗累计下降23.44%,主要污染物减排全部完成国家下达任务,太原环境质量改善初见成效;年均营造林480万亩,森林覆盖率年均提高近1个百分点;完成水土流失治理2000万亩,全省地下水位平均回升1.13米,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认真贯彻落实中长期科技、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由0.86%提高到1.17%,省级以上各类技术中心达到337家,累计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44项,授权发明专利4386件,成功开发了千万吨级矿井综采成套装备、煤基合成油、新一代激光显示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累计引进两院院士48名、海外高层次人才137名,新增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3.6万名、高技能人才28.2万名。
五年来,我省煤炭工业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以煤为基、多元发展的产业结构加快形成,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迈出新步伐!
我们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市域城镇化,城乡面貌发生了明显变化。不断加大强农惠农富农力度,财政对“三农”的投入年均增长27%。在认真落实国家各项补贴政策的基础上,实施了50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资金规模达到50亿元。扎实推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广先进实用技术,农田实灌面积达到1920万亩,主要农产品全面增产,粮食产量连续3年创历史新高,去年达到127.4亿公斤。全面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和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建设,深入实施“513”工程,60个“一县一业”基地县、4000个“一村一品”专业村初具规模,特色现代农业加快发展。完成1.1万个新农村重点村和200个连片示范区建设任务,全面启动吕梁山、太行山两大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大力实施移民搬迁、整村推进等重点扶贫工程,深入开展干部下乡住村包村增收活动,115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统筹推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编制完成“一核一圈三群”城镇总体规划,启动实施城镇建设“十大工程”,太原晋中同城化、晋北、晋南、晋东南三大城镇群及长治上党城镇群、临汾百里汾河新型经济带等城镇组群建设迈出新步伐,城镇化率5年提高了7个百分点、超过51%。
五年来,城乡发展一体化进程逐步加快,特别是投入600多亿元,圆满完成了两轮“五个全覆盖”,农村面貌和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农民群众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我们高度关注、切实保障、着力改善民生,人民生活明显改善。5年城镇新增就业239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转移农村劳动力205万人;5年开工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165万套、竣工107万套,完成国有重点煤矿棚户区改造和沉陷区治理任务;2012年,城乡居民收入分别达到20412元、6357元,是2007年的1.8倍、1.7倍。
认真落实国家和我省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教育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国家4%的要求,新建改扩建标准化公办幼儿园426所,改造农村幼儿园1568所;全面实行城乡免费义务教育,招聘农村特岗教师上万名,改造中小学校舍2200多万平方米;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0%;普通本科院校生均经费由9000元提高到12000元;投资百亿元、占地近万亩、可容纳15万学生的高校新校区基本建成。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所有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村卫生室实行了基本药物制度,药品价格平均下降30%以上;投资近20亿元的山西大医院建成投用,新建和改造医疗卫生机构9338个;人均公共卫生服务经费由15元提高到25元,66项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惠及城乡居民;在34个县开展公立医院改革和医药卫生一体化综合改革。
[1] [2] [3] [4] [5] [6]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