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政府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政府工作,请予审议,并请省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美好安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2013年,全省各族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共安徽省委的坚强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统筹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攻坚克难,开拓奋进,保持了经济社会稳定健康较快发展。全省生产总值19038.9亿元,增长10.4%;财政收入3365.1亿元,增长11.2%,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075.1亿元,增长15.8%;固定资产投资18251.1亿元,增长21.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481.4亿元,增长14%;进出口总额456.3亿美元,增长16.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114元,增长9.9%,农民人均纯收入8098元,增长13.1%;居民消费价格涨幅2.4%;城镇新增就业67.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4%。省十二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圆满完成,实现了本届政府的良好开局。
一年来,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第一,持续加强实体经济,夯实稳定经济增长基础。面对经济下行的严峻形势,我们科学研判,精准施策,及时出台促进经济持续健康较快发展、大力发展民营经济、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等一系列政策。认真落实国家结构性减税政策,全面清理涉企收费,减免缓抵各项税费400亿元。省财政安排31亿元专项资金充实融资性担保机构国有资本金,加强对中小微企业的融资服务。这些举措有力地提振了市场信心,稳定了企业发展。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8559.6亿元,增长13.7%,实现利润1758.8亿元,增长16.9%,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700户;民营经济占生产总值比重达57%,提高1个百分点,新增民营企业5万户。
第二,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启动创新型省份建设,扩大合芜蚌试验区企业股权和分红激励政策试点,加强智力引进和科技成果转化,进一步完善产学研结合的创新体系。新增授权发明专利4241件,增长38.3%,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441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8个,中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一期工程建成使用。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新型显示、机器人产业区域集聚发展试点获国家批准,合肥京东方8.5代线建成投产,新能源汽车推广使用量居全国首位,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6863.4亿元,增长23.4%。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继续淘汰落后产能,实施亿元以上重点技改项目1100项,铜陵有色“双闪”、安庆石化炼化一体化等项目建成投产。加快发展服务业,出台加快流通产业改革发展意见,推进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物流、金融、信息服务、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保持两位数增长,旅游总收入3010亿元,增长15%。加快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新桥国际机场、九华山机场、马鞍山长江公路大桥、宿淮铁路建成运营,商合杭客运专线获得立项批复,新增高速公路311公里、一级公路783公里、铁路营业里程271公里。加快推进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加强以大气、水为重点的污染防治和城乡环境综合整治,节能减排目标任务全面完成,新建24台火电机组和37套水泥脱硝设施,新增污水处理配套管网1400公里,新增造林304万亩,建成城市绿道430公里。池州市荣获“中国人居环境奖”。全面推进项目建设提质提效,建立经济工作项目化、项目工作责任化的机制,健全节约集约用地制度,严把项目准入关,投资质量和效益持续提高。
第三,加大统筹力度,促进区域城乡协调发展。进一步融入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合肥经济圈与皖江城市带聚合发展步伐加快。编制实施省主体功能区规划。落实和完善支持皖北、大别山区发展政策,南北合作共建园区取得实质性进展,抓金寨促全省扶贫开发“5+1”工程全面实施。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扎实推进。积极探索四化同步、产城一体的新路径,确立了以强化产业支撑保障就业、以完善公共服务保障安居、以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保障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工作思路,与国家开发银行开展合作,在33个省级以上开发区开展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加快建设美好乡村,启动全国首批美丽乡村建设试点省工作,586个重点示范村基本建成,完成20.4万户农村危房改造、246个乡镇农村清洁工程等重点任务,水电供区农网改造基本完成。
第四,突出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落实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发放涉农补贴223.5亿元,增长14.3%。加强农产品高产创建,战胜低温冻害、高温干旱和禽流感疫情等多重灾害,粮食生产实现“十连丰”,总产达655.9亿斤,畜禽规模养殖比重达64%。全面实施培育家庭农场、促进农民合作社健康发展、扶持龙头企业等政策,全年注册登记家庭农场7305个,新增农民合作社12519个、省级农业龙头企业36家,农产品加工业产值7221亿元。启动20个县(区)农村综合改革示范试点。全省耕地流转率达32%。扶贫开发工作取得新成效,全年减少扶贫对象80万人。加强淮河干支流、长江支流、中小河流治理,蚌埠至浮山段行蓄洪等工程开工建设,小型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体制改革初见成效,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建管机制逐步完善。
第五,推进改革开放,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衔接落实国务院取消下放的行政审批事项,实际减少41项省级行政审批事项,推进行政审批流程再造,省级行政审批事项办理时限缩短47%。完成省级食品药品监管机构改革,启动省以下工商、质监行政体制和食品药品监管体制改革。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省属企业主业整体改制上市稳步推进。新增“营改增”试点企业3.8万户。深化农村金融综合改革,新开业农村商业银行15家、村镇银行12家,徽商银行在香港成功上市,省股权交易市场设立运行,149家企业进场挂牌或托管。新增本外币贷款 2859.2亿元,增长17.2%,直接融资额1078.2亿元,增长16%。巩固基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成果,在全国率先全面推进县级公立医院改革,实现县级医院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和零差率销售,启动大病保险试点。着力提高招商引资质量和开放型经济水平,深化与央企、全国知名民企合作,亿元以上省外投资项目实际到位资金6796.7亿元,增长28.6%,实际吸收外商直接投资106.9亿美元,增长23.7%,新增淮南、六安、宁国、桐城4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7个一类口岸一次性通过世界卫生组织考核验收。
[1] [2] [3] [4] [5] [6] [7]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