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政府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上海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请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3年工作回顾
过去的一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外部经济形势,我们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共上海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牢牢把握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紧紧围绕创新驱动发展、经济转型升级,着力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完成了市十四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
(一)坚持市场导向,坚持以开放促改革,坚持先行先试,改革开放取得重大突破。建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是国家在新形势下推进改革开放的重大举措,也是上海推进创新驱动发展的重大机遇。在国家相关部委共同推动下,我们全力以赴做好筹备工作,贯彻落实国务院批准的总体方案。推动投资便利化,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和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将清单以外领域的外商投资项目核准制、外商投资企业合同章程审批制全部改为备案制,实施境外投资备案管理,推行工商登记注册资本认缴制、先照后证登记制。推动贸易便利化,启动海关和检验检疫“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联动监管试点。推动服务业开放,落实银行服务、融资租赁、增值电信等领域的一批开放措施。自贸试验区建设全面推开,进展顺利。深入推进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试点,一批改革举措先行先试。深化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将广播影视业顺利纳入试点范围,改革效应进一步显现。启动以市场化、专业化、国际化为导向的新一轮国资国企改革,一批企业集团开放性、市场化重组有序推进。免征部分小微企业增值税和营业税,鼓励金融机构增加小微企业贷款,非公有制经济增长快于国有经济。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完善总部经济发展政策,推动利用外资向文化、卫生、教育等领域拓展,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新增42家。启动集成电路产业链保税监管模式试点,举办首届中国上海技术进出口交易会,服务贸易进出口额占全国比重达到30%左右。强化走出去重点项目服务机制,对外承包工程新签合同额超过100亿美元。按照国家部署,推进对口支援,帮助喀什、遵义等地建设教育卫生等民生工程、发展旅游等特色产业,加强与长三角等地区的交流合作,服务全国水平继续提高。
(二)坚持以提高经济质量效益为中心,狠抓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运行呈现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积极态势。全市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7.7%,地方财政收入比上年增长9.8%,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比上年上涨2.3%。着力提升“四个中心”功能,成功推出国债期货、沥青期货、黄金交易基金,推行航空货邮中转集拼、跨境电子商务等试点,集聚中国建设银行上海中心、上海国际能源交易中心、波罗的海国际航运公会上海中心等功能性机构,金融市场交易额达到639万亿元,集装箱水水中转比例提高到45.4%,商品销售总额超过6万亿元。鼓励运用新技术、新商业模式、新制度推进产业升级,加大力度支持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推动新型显示、高端医疗器械等重大项目发展,制定新一轮促进企业技术改造的实施意见。金融、信息服务、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保持两位数增长,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等新业态和邮轮经济迅速发展,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62.2%。实施国务院批复的张江示范区发展规划纲要,向张江示范区下放一批审批权限,落实股权奖励个人所得税分期缴纳等支持创新政策。新承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任务94项,促进光刻机、重大新药等科技成果产业化,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相当于全市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3.3%左右。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和管理,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20.3件。启动碳排放交易试点,发布实施节能减排地方标准,淘汰落后产能660项,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比上年下降3.5%以上。
(三)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推进社会建设和文化发展,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城市和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 43851元和 19208元,分别比上年增长 9.1%和10.4%。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实施扶持失业青年就业启航计划,依法规范劳务派遣用工,帮助1.1万人成功创业,新增就业岗位60.1万个,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2%。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调整城镇职工社会保险缴费比例,制定实施城乡统一的灵活就业人员参保办法,提高养老金水平,提高城乡低保、最低工资等标准,提高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和农村奖励扶助标准。首次向城乡低保家庭和重点优抚对象发放一次性高温补贴,扩大医疗救助范围,开展因病支出型贫困家庭生活救助,迈出解决支出型贫困的第一步。实施新一轮农村综合帮扶政策,提高经济相对薄弱村的自我发展能力。完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新增养老床位5155张,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对象达到28万人。完善住房保障体系,新建筹措保障性住房和实施旧住房综合改造11万套,基本建成10.4万套,完成大型居住社区外围市政配套项目40个,拆除中心城区二级旧里以下房屋74.6万平方米,各类保障房受益面继续扩大。完善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服务体系,新增61所中小学和幼儿园,推行小学“零起点”教学和等第制评价,深化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基本完成行业高校划转,办学水平进一步提高。积极有效防控H7N9禽流感,推进公立医院改革,推广家庭医生制度,建成健康信息网,建立市民电子健康档案,医疗服务水平继续提高。举办首届市民文化节,组建上海报业集团,建成儿童艺术剧场。举办市民体育大联赛,参赛市民达128万人次,在7个区开展30分钟体育生活圈建设试点,一批品牌体育赛事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上海体育健儿在第十二届全运会上取得优异成绩。妇女儿童、残疾人和慈善事业稳步发展,国防动员、双拥、民族、宗教工作进一步加强,外事、港澳、对台、侨务工作取得新进展。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实施居住证积分管理办法,实现人口管理从条件管理向积分管理的重大转变,基本完成协管员队伍整合转制,完善信访工作机制,开展社会治安专项行动,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1] [2] [3] [4] [5] [6]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