绊马索啥意思(绊马索图片)

发布时间:2025-08-25 08:34:39
 1、请长按红色复制 考试报名提醒 ,也可以点击右侧的按钮
 2、在微信公众号搜索并关注官方公众号。
 3、回复大礼包,获得30G公务员、事业单位、教师(视频、真题、题库、教材等)资料!

2010国家公务员考试到来之际,中公教育专家将就申论考试中容易出现的材料误区,为广大考生指点迷津,帮助大家避开申论材料中的“绊马索”。

警惕申论材料中的“绊马索”

——论申论材料中三种易误导考生的材料

中公教育研究与辅导专家 刘猛

话说《三国演义》第九十回这样讲到:“忽然背后一声响亮,延回头视之,夫人仰鞍落马:原来马岱埋伏在此,用绊马索绊倒。”——这一绊马索抓住的是祝融夫人。

再看《水浒传》第四十八回:“栾廷玉便望荒草之中,跑马入去,秦明不知是计,也追入去。原来祝家庄那等去处,都有人埋伏,见秦明马到,拽起绊马索来,连人和马都绊翻了,发声喊,捉住了秦明。”——这一次厉害了,连大将秦明都给放倒了。

由此可见,“绊马索”这个东西着实厉害,不管你再如何弓马娴熟,一个不小心,照样要翻身落马。实际上,在公务员考试的申论科目中,也存在这样的“绊马索”,而且就出在一向为考生所忽视的给定材料之中。这些“绊马索”的存在,使得无论理论多么充实、技巧多么全面的考生,一旦疏于防范,都会“翻身落马”,落得失分惨败的下场。因此中公教育专家提醒广大考生,在2010国家公务员考试到来之前,一定要注意申论中的这些“绊马索”。

那么,到底存在什么样的“绊马索”呢?

我认为,一共有三。

一者,为观点错误的材料。

公务员考试选拔的是政府工作人员,作为一名政府工作人员,其工作内容之一就是根据大量的材料,辨析正误,选择合理合适的意见。而申论考试正是对这种工作内容的模拟——命题人会在申论的给定材料中列举大量的材料,其中有观点可取的材料,自然也有观点不可取的材料。这种材料最典型的例子就是2009年国考申论科目中的最后一则材料:

11.今年9月胡锦涛同志前往河南考察后,网上有作者发表了一篇谈粮价的文章。其中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要鼓励粮食生产,基本的政策取向是提高粮价和补贴,降低农资成本。但种粮补贴受制于财政状况,不可能无限扩大。所以,粮价才是粮食政策的关键。对于增加农民收入而言,粮价上涨比增加补贴要实惠有效。按2007年的粮食产量,中央财政1028亿元的种粮补贴摊到每公斤上为0.2元。也就是说,粮价每公斤再上涨两毛,农民兄弟就能把从中央财政获得的种粮补贴挣回来。这两毛钱的涨幅,按2006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75.92公斤粮食来算,人均支出仅增加15.2元。如果每公斤涨五毛呢,那么就可以增加农民收入2570亿元,而这换成财政补贴可能需要好几年才能实现。因此,只要粮价上去了,农资价格涨一点没关系,补贴低一点也没关系。

我们现在之所以不敢大幅提高粮价,是担忧粮价上涨影响低收入人群,其实这种担忧是不必要的。因为农民基本上不需要买粮,完全可以种粮来满足自己吃的需要。因此,真正受粮价上涨影响的是城镇居民,尤其是城镇居民中的低收入者。但这种影响完全可以通过补贴来避免,而且这种补贴,要远比种粮补贴少。我们可以测算一下,2006年城镇居民低收入户的人均粮食消费为78公斤,按占城镇人口比例20%计,为1l541万人。假设粮食价格每公斤上涨0.2元,那么低收入人群每人增加粮食消费为15.6元,如果这部分钱全部由财政来补贴,仅需18亿元,远远低于1028亿元的种粮补贴。即使财政给所有国人都补贴,上涨0.2元,也仅需支出200亿元,还是要比种粮补贴节约。

粮价上涨的受损者,一是政府。因补贴低收入人群而支付财政资金,但前面算过,规模不大,政府完全可以承受:另外的受损者则是城镇居民中的中、高收入人群。但这部分支出对他们的消费总支出来讲并不大,相信不会产生重大影响。农村支持城市那么多年了,现在确实该城市反哺农村了,提高粮价其实是效应最直接的一个反哺政策。

因此,在当前的政策框架中,提高粮价是关键之策、点睛之笔。

本则材料提出的根本观点是“提高粮价可以解决粮食问题”,然而从这个材料来看,无论是第一则材料所说的:“总书记表示一定把这些意见带回去。他指出,发展粮食生产,一靠政策,二靠科技。”还是第九则材料提出的要平抑粮食价格,都表明“提高粮价”显然并非良策。

考生在面对这类材料时,常常会把错误的观点也当成答案的要点之一写进答案之中,造成错答的严重后果。

相关文章:

2010年国家公务员考试深度辅导

2010年国家公务员考试远程辅导

申论热点: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具体对策

国家公务员申论:专家支招破解阅读理解

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必备“三种能力”

[1][2][3]下一页

[1][2][3]下一页

浏览过上文的人,还点击查看了本内容
 ★ 关注官方公众号,领100元 ★ 
方法一:将二维码保存到相册,微信打开扫一扫,从相册打开二维码即可领取。
二维码
方法二:在微信搜索“考试报名提醒”,关注即可领取。

 ★ 网友精彩评论 ★ 
 ★ 各地事业单位新闻 ★ 
Top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