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6万名警察的严密保护下,在4000余名记者的密切关注中,本年度的八国集团(G8)峰会6月初在德国海滨小镇海利根达姆鸣锣开场。作为今年G8轮值主席和东道主,德国总理默克尔为峰会确定的关键词是“气候变化”。
人类活动改变气候
当前国际社会讨论的气候变化又被称为全球变暖,它有两大特征:一是地球平均温度上升;二是地球上极端气候事件,如飓风、暴雨、大旱等灾害性天气发生频率增加,破坏力加剧。
今年2月初,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确认,20世纪中期以来的全球气候变化,“很可能”由人类活动带来的二氧化碳排放增多所导致。在这里,“很可能”表示可能性至少在90%以上。
虽然出于科学家的严谨,报告未使用百分之百确切的词汇,但实际上已经确认了人类活动与气候变化之间的因果关系。具体来说,进入工业化社会以来,由于大量使用化石燃料,人类排放的温室气体数量激增,这使大气层中温室效应作用加强,引起全球气候变化。
气候变化的危害巨大,可以初窥端倪的有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地区和岛屿;水短缺加剧;灾害频仍等等。
大国博弈温室气体减排
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保持气候系统稳定,关系到人类的未来。然而,减排应该由谁来减呢?要知道,传统工业社会的发展模式与能源消耗紧紧绑在一起,经济规模越大,排放量就越多。承担减排责任,意味着必须改变发展模式,这绝非易事。于是,大国之间就将“气候变化”当作球,踢过来再踢过去。
在本届G8峰会上,德国总理默克尔希望各国能就在2009年之前出台一项温室气体减排的新全球框架协议达成共识,并提出了一些具体目标。对于环保科技全球领先的德国来说,担当“环保先锋”,在充满经济机会的“后京都时代”减排谈判中争取主导权无疑是一步好棋。
但是德国的计划遇到了全球最大温室气体排放国美国的巨大阻力。在峰会前的谈判中,美方一直试图删除德国方案中任何涉及减排目标的量化标准,而德方则坚持要在这一关键问题上与美方“角力到最后一分钟”。双方矛盾演化到了被媒体称为可能影响两国外交关系的程度。在这种情况下,美国总统布什于5月31日推出了应对气候变化的“长期战略”。他表示将力邀全球15个主要温室气体排放国在减排问题上设立长期目标。但他仍坚持,具体的减排比例应由各国自行掌握。
德国《明镜》周刊指出,布什在减排问题上拖后腿,实际上是在为美国企业在全球环保高科技市场上取得统治地位争取时间。布什政府为发展环保高科技产业投入了大量政府补贴,几年之后,美国企业就可望统治全球环保市场。因此德美在气候变化问题上的政治斗争,实际上也是一场市场份额的竞争。
[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