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对奢华品的看法;
【参考解析】
近几年,中国消费者对洋品牌的娇惯堪称无以复加,以致部分洋品牌给中国消费者贴了这样的标签:不差钱、爱面子。
因为不差钱,这些洋品牌可以在中国制定更高的价格。2012年,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奢侈品消费国家,不幸的是,中国内地奢侈品的价格也几乎是全球最“奢侈”的。数据显示,中国内地奢侈品的价格,平均比美国市场高出51%,比法国市场高出72%。
因为爱面子,中国消费者面对洋品牌的双重标准,大都选择沉默与隐忍,极少有人愿意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权益。苹果因质量和服务的问题,曾在多国招致集体诉讼,连“iPad升级过快”都会引出一场官司,而在中国,我们至今尚未看到一起针对洋品牌的公益诉讼案。
不差钱、爱面子之外,我们的消费者对洋品牌的娇惯,还体现在深入骨髓的迷信上。君不见,尽管媒体不停地曝光“肯德基使用速生鸡”,而肯德基的门店照样是门庭若市。
对洋品牌的娇惯,还包括了国内的法制环境。对洋品牌的约束,一来缺乏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二来有关部门面对中国企业与洋品牌时,执法上也存在“双重标准”。那份“苹果的内部规定”,据专家称,至少涉嫌违反我国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合同法》、《家电维修服务业管理办法》,而苹果公司从来也没有藏着掖着,有关部门为什么却看不到?又何曾有一个部门主动去纠正他们?这些洋品牌的过错,在欧盟、在美国动辄会摊上几亿乃至几十亿美元罚金,可是在国内,同样的过错,罚金大概只是三五万元——一边是双重标准带来的巨额暴利,一边是可以忽略不计的过错成本,洋品牌的天平会倾向哪一边?今年初,茅台、五粮液因涉嫌垄断而被罚4亿多,有人问,有关部门何时才能将惩处违规的重板子也打到洋品牌的屁股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