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概述
1、楼市“限购令”的由来
楼市“限购令”最早可追溯至2010年4月的“国十条”:要严格限制各种名目的炒房和投机性购房,地方人民政府可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临时性措施,在一定时期内限定购房套数。不过这项规定过于柔和,仅北京一个城市随声附和,宣布实施限购令。2010年9月份,中央又出楼市调控“国五条”,其中增加了“房价过高、上涨过快、供应紧张的城市,要在一定时间内限定居民家庭购房套数”的条款。随后,上海、深圳、厦门等15个城市响应。2011年1月中旬以后,郑州、太原、武汉、济南等城市开始“第三波攻势”,纷纷出台限购令。
2、楼市“限购令”的现状
据中国指数研究院数据显示,2014年一季度,全国30个主要城市中有28个城市成交面积同比下滑,其中北京下滑幅度最大,高达55.18%。四月,44个主要城市累计成交面积同比跌幅近两成,处于历史较低水平。不仅“金三银四”成色不足,五月开局“寒流”更是延续楼市疲态,使全国楼市成交跌至“冰点”。 中原集团研究中心数据表明,今年“五一”假期新房成交面积环比跌幅约47%,创近四年新低。雪上加霜的是,截止4月末,全国主要城市库存量持续小幅回升,二三线城市库存压力不减,企业去化风险进一步凸显。
连续几个月的楼市低迷行情,不仅让开发商动作频频——不少楼盘连锁性降价,也让多地政府坐立不安,在双向调控的大趋势下,楼市政策的微调应运而生——一时间,多个二三线城市限购松绑的传闻不绝于耳。从2014年年初持续发酵的“降价潮”,到五一期间各大主要城市楼盘成交的普遍下行,看空情绪快速蔓延全国楼市。此种态势影响下,从2013年8月温州首传限购松绑开始至今,9个月时间中便有铜陵、南宁、无锡、杭州等共10个城市接连传出政策松动消息,被业内视为地方政府楼市调控的“救市”之举。
模拟题1
从2013年8月温州首传楼房限购松绑开始,9个月时间全国便有10个城市传出政策松动消息,被业内视为地方政府楼市调控的“救市”之举,对此你怎么看?
华图教育参考解析
2010年4月的“国十条”和同年9月份的楼市调控“国五条”,拉开了房地产调控的序幕,对于限制各种名目的炒房和投机性购房,避免房价过高、上涨过快,以及供应紧张起到了重要作用。从2013年8月到现在的9个月时间里,全国有10个城市传出政策松动消息,被业内视为地方政府楼市调控的“救市”之举。楼市限购和政策松绑,都体现的是市场发展和政府调控的合力作用,对此我们应该辩证分析,从实际情况出发,对楼市调控的“救市”之举有一个科学合理的评价和期待。
首先,楼市“绑架”的不仅仅是百姓,还有政府。土地出让金已成为部分地方政府主要财政收入,土地财政在地方政府财政收入中的主角地位依然稳固。近十年我国土地出让金收入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普遍超过40%,最严重是2010年,比重达69.4%,最近三年的比重分别为2011年59.3%、2012年43.6%、2013年59.8%。另外,很多地方政府债务要靠卖地来偿还。土地财政在促进中国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地方政府财政支出过度依赖于土地财政的现象。据中国经济研究院发布的我国23省份“土地财政依赖度排名”,即“土地偿债在政府负有偿还责任债务中占比”,结果显示,23个省份中浙江、天津分别以66.27%、64.56%的占比排名第一、第二。换句话说,浙江、天津两地政府债务有2/3的份额要靠卖地来偿还。此外,23省份中,依赖度最小的城市也有1/5债务需靠卖地偿还。
其次,楼市是国家治理的系统工程。房地产当然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也牵涉到建筑、水泥、化工等各种关联行业,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
第三,楼市限购松绑政策是尊重市场规律的有效行为。限购限制了百姓购买的自由、限制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同时,限购手段的大面积使用滋生了权力的腐败,比如利用职务或关系取得多个身份囤积多套房产的房叔、房姐……
为根治这一问题,需要政府、社会、市民等各方共同努力,特别是要做好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解决好政策问题。
其一,加快政府机构改革力度。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建立科学合理的官员考核机制。不仅要考核官员的政绩,还要综合分析为政绩所付出的代价,以及其长远发展性。
其二,综合考虑解决政府财政问题和百姓住房问题的办法。政府财政问题事关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人民幸福;百姓住房问题则更直接地反映着百姓的需求。要树立均衡发展、系统解决的观念。顾此失彼的解决办法,无益于问题的解决,只会导致社会动荡。
其三,解决楼市问题需要考虑社会成本。房价下跌除了影响地方的财政收入,同时还会引发其他的并发症。比如,开发商降价之后,可能会引起前期的客户的维权纠纷,甚至房闹现象,退房或者说找开发商理论等等,甚至会出现一些社会群体性事件。楼市陷入整体性低迷,它的影响的确是不能够低估的。事实上不能否认的是,房地产的兴衰和地方的经济有很强的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这是一个客观现实。房地产行业的景气程度实际上对地方来说,的确是影响比较重大。因此,需要综合考虑现实情况,稳步推进,合理解决。
总之,我们要相信,在政府主导和各方共同努力下,楼市问题一定会探索出有效的解决办法,推进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人民安居乐业、生活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