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孩子”、“拐孩子”谣言甚嚣尘上,“朋友圈”是重灾区
最近,网络上“抢孩子”、“拐孩子”的谣言甚嚣尘上,尤其是在北京,孩子被抢的消息在微博、微信屡屡刷屏。这些谣言往往对事件的时间、地点等要素言之凿凿,并且声明是警方证实的消息,从信息形式上看十分逼真。
【背景链接】
最近网络上疯传的“山东兖州抢孩子事件”引起了大家的关注。事情其实是这样的,6月8日晚,济宁兖州区公安局指挥中心接到报警称兖州区和馨家园西区发生一起抢夺儿童事件。经民警初步调查,这是一起群众间因误会发生口角并引起围观的事件,当事人李某某被误认为是贩卖儿童的犯罪嫌疑人。
据了解,事发当晚,龙桥二区居民赵某某和其女儿伊某某带着两个孩子出来玩,因为担心孩子乱跑引发安全事故,伊某某对孩子有打骂行为,恰好被正在附近的李某某看到,李某某劝阻伊某某别打骂孩子,并在此过程中与伊某某和赵某某产生口角和肢体碰撞,从而引发群众围观。随后赵某某和伊某某带着孩子离开。但李某某被群众误认为是“抢夺孩子的人贩子”而被围殴致伤。此外,混乱中,现场还有一名当地居民冯某某被误认为“人贩子”的同伙也被围殴致伤。
这些涉及儿童人身安全的造谣者往往是利用家长爱子心切的心理状态,故意营造紧张氛围,发布不实信息。有些谣言是以“善意提醒”的外衣来包装散布出去的,迷惑性极强。
微信朋友圈的快速发展,使网络谣言多散布在朋友圈,朋友圈熟人社会的属性使人们失去戒备心,转发散布速度较快,在社会上造成一定的恐慌,影响社会秩序稳定。
网络造谣的危害:引发社会恐慌,扰乱社会秩序
第一,网络谣言造成人心恐慌,使公众尤其是家长精神紧张。“抢孩子”事件的造谣者正是利用家长爱子心切的心理,肆意造谣传谣,吸引人们注意力,造成公众“精神污染”。
第二,网络谣言扰乱社会秩序,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网络造谣造成人心惶惶,影响人们的正常工作生活。严重时可引发公众辨不清真伪,由恐慌演变成仇视社会,给正常的社会秩序带来威胁。
第三,网络谣言损害政府和国家形象。网络谣言具有很强的迷惑性,即使公安机关及时辟谣,但公众的注意力依旧在谣言上面,而不相信政府和国家的真实信息,长期下去不利于政府和国家形象的维护。
对策:群众擦亮眼睛,政府及时辟谣
第一,网民树立网络信息辨别意识,理智客观对待网络信息,主动求证、自觉抵制网络谣言,对真相不明的言论客观评论,不跟贴、不转发。对于漏洞百出的谣言更要及时向警方举报。
第二,公安机关、信息网络部门时刻关注网络舆情,维持好网络秩序,对于不实信息及时辟谣,第一时间调查和澄清,控制事态的发展,安抚公众的情绪。
第三,创新网络信息安全技术,加强网络平台屏蔽机制的技术研发。对于谣言及时跟踪并快速屏蔽、删帖。用技术手段追踪谣言信息首发者,将其绳之以法。
第四,加强监管和处罚力度。对于造谣传谣扰乱社会公共秩序者,及时给予治安处罚,构成犯罪的,由公安部门侦办追究其刑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