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四川省政府工作报告
四川省省长蒋巨峰
2008年1月24日在四川省十一届人大一次会议上
各位代表,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查,并请省政协委员提出意见。
2007年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及本届政府工作回顾过去的一年,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和要求,在省委的领导下,在省人大、省政协的监督支持下,我们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坚持科学发展、构建和谐四川”的主题,奋力推进“四个跨越”,较好地完成了省十届人大五次会议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初步统计,全省生产总值突破一万亿元,达到10505.3亿元,增长14.2%;财政一般预算总收入1395.7亿元,增长31.8%,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1.3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098元,增长18.7%;农民人均纯收入3546.7元,增长18.1%;城镇化率提高1.3个百分点。
一、产业培育力度加大
现代农业发展初见成效。农业增加值2092.1亿元,增长4.4%;粮食总产量3448.4万吨,增长6.1%。资阳、眉山、遂宁市畜牧业现代化试点工作启动。全省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55.3%;肉类总产量1092.6万吨,增长6.1%;生猪出栏9911万头,增长5.2%。林业产业快速发展。劳务收入1077亿元,增长17.9%。完成水利基建投资45.3亿元,新增有效灌面31.5万亩,新建高标准基本农田142.6万亩。农业机械总动力2513.8万千瓦,增长7.2%。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顺利开展。
工业强省战略强力推进。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55.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580.7亿元,增长25.4%;净利润646.9亿元,增长51.4%。着力培育大企业大集团,纳入培育范围的79户企业总体竞争力和带动作用明显增强。重视培育发展规模以下企业,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493户。工业园区建设扎实推进,产业集中度有所提高。
服务业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增加值3817.7亿元,增长13%。生产性、民生性服务业和服务外包产业快速推进。旅游总收入1217.3亿元,增长24.3%。文化产业增加值217亿元,增长16.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015.6亿元,增长17.4%。总消讯跃迷龀さ墓毕茁?9.6%。
二、宏观调控政策得到落实
投资结构不断优化。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842亿元,增长29.1%。其中500万元以上投资项目中,农林牧渔业投资增长47.5%,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事业投资增长33.8%,高新技术、装备制造、优势资源和农产品加工等优势产业投资增长44.9%。
节能减排和生态建设取得新进展。初步测算,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可望完成年度目标任务;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排放分别减少7.9%、4.3%,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淘汰555户企业落后生产能力,关停小火电机组85.6万千瓦,关停污染严重企业3331户。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等生态工程建设取得实效,人居环境有所改善。
土地管理进一步加强。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耕地实现占补平衡。严格执行国家禁止、限制供地目录,依法查处土地违法违规行为,土地市场治理整顿成果得到巩固。“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试点稳步推进。重点建设、改善民生等项目用地得到保障。“金土地”工程整理土地136.2万亩,新增耕地17.3万亩。
物价工作力度加大。认真落实副食品生产扶持政策,省财政落实生猪发展专项资金5.1亿元,取消、整改涉及生猪各环节的收费11项,搞好猪肉、粮油等储备,确保市场供应。严格控制政府涨价项目。严肃查处价格违法行为。做好低收入群众和大专院校学生食堂的临时补贴工作。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5.9%,超出预定目标2.9个百分点。
财政金融稳健运行。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850.3亿元,同口径增长35%;一般预算支出1760.9亿元,增长30.7%。重点支出得到有力保障,“三农”支出598亿元,增长39.4%,科技、教育、卫生、环境保护支出分别增长39.2%、43.2%、59.9%、20.2%。省级、县级和绝大多数市(州)消除财政赤字。全省金融机构年末各项存款余额13950.4亿元,比年初增长18.2%;贷款余额9200.9亿元,增长17.3%。通过企业上市、发行企业债券和短期融资券等共融资220亿元。
三、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深入推进
各项改革进一步深化。全面启动成都市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全省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梯次试点和扩权强县试点。农村综合改革深入实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试点顺利启动,开展了农村金融体制改革试点。财政改革深入推进,全面解决财政困难县基本支出财力缺口。国有企业破产兼并、主辅分离及军工脱困等改革取得新进展。民营经济发展加快,实现增加值5273.1亿元,增长21%,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51.2%,提高3.3个百分点。
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全省实际利用外资20.1亿美元,增长36.7%;到位国内省外资金1972.8亿元,增长79.9%;新引进世界500强企业10户。外贸进出口总额143.9亿美元,增长30.5%,其中出口86.1亿美元,增长30%。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营业额12.1亿美元,增长65%。区域合作进一步深化,签署川渝合作共建成渝经济区框架协议。外事、口岸、海关、检验检疫及港澳台侨工作得到加强。
科技创新取得新成绩。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570亿元,增长35%,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580家。新增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5个、科技兴贸创新基地2个,新获专利授权9935件,新增中国名牌17个、中国驰名商标24个,认定授牌省高新技术创新产品30个、示范企业61户、示范科研单位73家。深入推进创新型企业建设,启动10个产学研联盟试点。科普宣传取得实效。人才资源开发工作取得新进展。
四、社会事业协调发展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取得新进展,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初步建立,化解农村“普九”债务工作全面启动。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深入推进,整体实现“两基”。普通高中稳步发展,高等教育质量有所提高,职业教育发展成效明显。高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初步建立,“留守学生关爱行动”成效明显。
卫生事业不断进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县(市、区)154个,农村人口参合率88.3%。建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313个。妇幼保健体系逐步完善。血吸虫病、霍乱、艾滋病等重点传染病和大骨节病、包虫病等地方病防治工作得到加强。125.7万名困难群众得到医疗救助。中医药事业发展取得新进展。
文化、体育等事业进一步繁荣。群众文化生活更加丰富。中央农村广播电视无线覆盖工程全面启动,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分别达95.9%、97.1%。全民健身活动蓬勃开展,竞技体育成绩喜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继续加强,人口自然增长率2.92‰。哲学社会科学、新闻出版和档案工作取得新成果,第二轮修志工作进展顺利。妇女、儿童、老龄、残疾人等工作得到加强。
五、人民生活继续改善
富民惠民工作扎实推进。全省投入资金367.7亿元, “十大惠民行动”70个分项目标全部完成。“富民安康”工程进展顺利。解决21.5万农村绝对贫困人口温饱问题,改善68.2万农村低收入贫困人口生产生活条件,解决280.9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和173.3万人饮水困难,建成沼气池55.2万口,11万户农村居民住房困难得到解决,新建和改建通乡通村公路3万公里。全面实施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直补农村移民68万人。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