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湖南省人民政府工作报告
——2013年1月26日在湖南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省人民政府省长 徐守盛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查,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过去五年,全省科学发展取得重大成就,是发展最好、群众得实惠最多的时期之一
五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共湖南省委的坚强领导下,我们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立足历届省委、省政府打下的良好基础,大力推进“四化两型”建设,成功战胜低温雨雪冰冻等罕见自然灾害,沉着应对持续低迷的国际经济形势,努力克服能源紧缺、资金紧张、通胀压力加剧等多重困难,超额完成省十一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目标和任务。
一是经济总量迈入万亿发展新阶段。地区生产总值跨过两万亿台阶,年均增长13.3%,达到2.2万亿元,连续五年保持全国前十。非公有制经济突破万亿规模,年均增长14.6%,增加值达到1.28万亿元。固定资产投资跻身万亿行列,年均增长27.7%,累计完成4.9万亿元,是前五年的3.6倍。金融支持进入万亿阶段,五年融资总额达到1.32万亿元;全省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于2008年、2010年先后超过万亿,2012年存款余额突破2万亿元。
二是经济建设出现转型发展新变化。经济发展效益提高。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21.2%,达到2931.8亿元,是2007年的2.6倍。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三次产业结构由2007年的17.242.140.7调整为13.647.439。工业发展质量显著提升。规模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9.4%,达到8567.5亿元,是2007年的3倍,实现利润1320亿元,是2007年的2.7倍;产业集群化发展加速,五年新增6个千亿产业,总数达到9个;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10.3%,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31.6%。农业基础地位进一步巩固。完成5085座各类水库的除险加固,解决农村1460万人的安全饮水;连续12年实现耕地占补平衡,粮食总产实现“九连增”;规模以上农副食品加工企业销售收入年均增长33.8%,粮油深加工及物流产业突破千亿,农业综合服务体系不断健全。现代服务业水平大幅提高。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7.3%,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21.3%,达到2234.1亿元。投资结构进一步改善。民间投资占比提高到60.6%;工业、基础设施、民生和生态投资分别是2007年的3.9倍、2.7倍、3.9倍。消费水平不断提高。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是2007年的2.3倍,电子商务交易额突破600亿元。创新型湖南建设全面推进。五年取得4500多项科技成果,涌现出“天河一号”超级计算机系统、超级杂交稻育种等重大成果;五年获得授权专利6.8万件,新增全国驰名商标174件。数字湖南建设稳健起步。地理空间框架工程基本建成,“两化融合”深入推进,一批国家级信息产业基地和试验区建设加快,电子信息产业实现快速发展。
三是基础设施建设取得跨越发展新成效。五年实施重大基础设施项目9743个,完成投资超过1万亿元。交通,初步形成对外大开放、对内大循环的立体交通大格局。京广高铁贯穿全境,沪昆高铁加快建设,铁路营运里程五年新增1071.7公里,总里程达3840.7公里;高速公路突飞猛进,五年新增通车里程2213公里,总里程达3969公里,出省通道达到15个;公路通车里程五年新增5.86万公里,总里程达23.4万公里;城陵矶新港工程、益芦千吨级航道改建工程等重大水运项目建成投产;航空旅客吞吐量年均增长10.7%,黄花机场跨入全球旅客吞吐量百强行列。能源,基本形成保障有力、布点合理的支撑体系。发电装机容量3278.5万千瓦,比2007年增长55%;风电、生物质能等新型能源快速发展;“气化湖南”覆盖9个市;省内主干电网建设与农村电网改造稳步推进,初步建成“纵穿南北、横贯东西”的500千伏主网架结构。新型城镇化加快推进。城镇化率达到46.7%,比2007年提高6.2个百分点,长沙、常德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浏阳株树桥引水工程竣工投产;涌现出一大批“村民富、村庄美、村风好”的新农村建设示范村。
四是两型社会建设成为带动区域发展新引擎。长株潭试验区第一阶段改革建设任务全面完成。实施重点领域原创性改革106项,率先全国出台两型社会建设的标准、考评、监管、法规和示范创建体系;以通信并网升位成功、半小时综合立体交通基本建成、湘江长沙综合枢纽蓄水通航、湘江风光带建设为标志,交通同网、能源同体、信息同享、生态同建、环境同治取得重大进展。长株潭带动作用增强,三市经济总量占全省的42.6%,湘南、大湘西、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生产总值年均分别增长13.3%、12.6%、13.9%。启动绿色湖南建设。节能减排任务超额完成,单位GDP能耗五年下降20.4%;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实现县以上城镇全覆盖;湘江流域水污染治理三年行动计划成功实施,湘江、洞庭湖水质明显好转,长沙洋湖湿地公园基本建成;石漠化综合治理、防护林建设、重要水源地保护、地质灾害防治等生态修复工程进展顺利,崀山申遗成功,森林覆盖率保持在57%以上,14个市州空气质量全部达到国家二级标准。
五是改革开放形成内外互动新格局。省属国企改革进入全面扫尾、巩固深化的新阶段,国资监管组织体系全面建立。行政管理体制和事业单位改革稳步推进。省以下财政体制和财政“省直管县”改革成效明显。金融改革发展取得历史性进步,华融湘江银行、吉祥人寿保险公司开业,初步建成涵盖银行、保险、证券、信托、期货的地方金融服务体系;完成首次地方金融企业资产摸底。农村综合改革取得新突破,第二轮土地延包全面完成;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任务完成;水利综合改革试点完成阶段性任务。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稳妥推进,居民阶梯电价全省试行。开放型经济加速发展。进出口总额、加工贸易额分别是2007年的2.3倍和7.8倍,分别达219.4亿美元和63.7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年均增长17.4%,达72.8亿美元,在湘投资的世界500强企业达127家;中联重科、南车株机、巴陵石化跨国经营实现突破;湘南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启动,衡阳综合保税区获批,城陵矶水运口岸至港澳直达航线开通;与37个部委、34家央企达成战略合作,引进央企对接合作项目248个。
六是人民生活步入持续改善新时期。财政直接用于民生的支出累计达9246.4亿元,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达到64.7%,五年完成151个为民办实事项目。居民收入持续增加。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1.6%,达到2.1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3.8%,达到7440元。就业稳定增加,五年新增城镇就业423.6万人,实现城镇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3%以内,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340万人。社会保障和救助体系向全覆盖发展,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和低保制度实现城乡全覆盖,工伤、失业、生育保险覆盖全体职业人群。物价水平基本稳定,建立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防灾减灾救灾有力有效,累计救助灾民2200多万人次。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强力推进,完成各类保障性住房和棚户区改造投资967.8亿元、89.9万套,解决107.3万户城镇住房困难家庭、50多万户农村特困群众的住房问题。扶贫攻坚进入新阶段,五年分阶段累计扶助228.8万人脱贫,武陵山和罗霄山地区纳入国家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试点范围。
[1] [2] [3] [4] [5] [6] [7]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