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湖北省政府工作报告

发布时间:2025-08-25 10:31:24
 1、请长按红色复制 考试报名提醒 ,也可以点击右侧的按钮
 2、在微信公众号搜索并关注官方公众号。
 3、回复大礼包,获得30G公务员、事业单位、教师(视频、真题、题库、教材等)资料!

2013年湖北省人民政府工作报告
——2013年1月22日在湖北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湖北省省长 王国生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省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过去五年的工作回顾

本届政府履职五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团结、带领和依靠全省人民,抢抓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重大战略机遇,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和严重自然灾害,胜利实现“十一五”规划,顺利实施“十二五”规划,开创了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的新局面。

特别是刚刚过去的2012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宏观环境和经济下行的严峻形势,全省上下坚持“五进”方针不动摇,把稳增长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攻坚克难,砥砺前行,经济社会发展呈现“总量扩大、质量提升、位次前移”的良好态势,形成“逆势奋进、千帆竞发、中气十足”的强劲气场。全年生产总值跃上2万亿元新台阶,在全国的位次又提升了1位,人均生产总值超过6000美元,站上由中等收入向高收入水平迈进的新起点。主要经济指标继续保持两位数增长,生产总值实现2.22万亿元,增长11.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6504亿元,增长27.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197亿元,增长 16%,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9552亿元,增长14.6%,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823亿元,增长19.4%,增幅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内需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增强,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7%,消费总额居全国第7位。过千亿元的产业达到11个,食品、石化产业营业收入双双突破4000亿元,汽车、钢铁产业在转型中实现新发展,粮食生产实现“九连增”,增产10.6亿斤。生产总值过千亿元的城市由5个增加到8个,大冶市迈进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0840元,增长13.4%,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852元,增长13.8%;城镇新增就业近8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83%,就业总量和质量都有明显提升;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实现制度全覆盖;物价涨幅为2.9%,比上年下降2.9个百分点。

在极为复杂困难的2012年,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实属不易。这是长期打基础积累的结果,是过去五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持续向好、快速推进良好态势的延续。

五年来,我们着力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生产总值先后跨上1万亿元、2万亿元两个大台阶,由全国第12位上升到第9位,稳居第一方阵,年均增长13.4%,高于全国4.1个百分点;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年均增长2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30.7%。投资、消费等七大主要经济指标实现五年翻番。

五年来,我们着力完善战略体系,区域协调发展形成新格局。坚持以构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为总目标,全面实施一元多层次战略体系,加强分类指导,充分调动各地发展的积极性,区域发展协调性大为增强。“两圈一带”发展提速,“一主两副”带动明显。武汉生产总值达到8000亿元,在全国同类城市中地位继续提高。襄阳、宜昌发展明显加快,占全省生产总值比重提高5.1个百分点。黄冈、荆州、孝感、荆门、黄石等一批城市生产总值突破千亿元。十堰、鄂州、咸宁、随州、恩施、仙桃、潜江、天门、神农架发展亮点纷呈,赶超态势强劲。五年共调度省级财政间歇资金160亿元,支持县域经济和农产品加工园区发展。县域经济占比达56.7%,提高6.6个百分点。大别山、武陵山、秦巴山、幕阜山4个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扶贫开发工作得到中央肯定,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发展活力日益显现。

五年来,我们着力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发展方式转变迈出新步伐。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12.8∶50.3∶36.9。现代农业加速发展。粮食产量五年增加51.4亿斤,襄阳跻身百亿斤产粮大市,淡水产品、油菜籽产量继续稳居全国第一;农产品加工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由0.8∶1提高到2∶1。新型工业化加快推进。营业收入过千亿元的产业由3个增加到11个,过百亿元的企业由11家增加到23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以上。现代服务业突破性发展。旅游、金融、文化、物流等产业成为新的增长点。旅游总收入突破2000亿元,旅游业综合竞争力居全国第9位。金融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以上,外资金融机构和上市公司数量居中部第一。文化产品出口居全国第4位。建筑业综合实力居中部第一。促进民营经济加快发展。民营经济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50.9%,提高5.9个百分点。各类市场主体总量增长94%。“两型”社会建设全面推进。制定并实施应对气候变化行动方案,循环经济稳步发展,低碳试点扎实开展,“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超额完成。主要河流断面和主要湖库水质稳中有升。森林覆盖率提高到38.4%。

五年来,我们着力增强创新能力,改革开放开创新局面。东湖高新区被批准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全省国家级开发区由3家增加到11家,高新技术企业由500家增加到1570家。全社会研发投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65%,提高0.43个百分点。全省获得专利授权24475件,增长2.7倍,发明专利居全国第8位。在2012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我省共有35项成果获奖,居全国第4位。湖北两院院士(61人)、入选国家“千人计划”和“外专千人计划”人数居全国前列。武汉城市圈“两型”试点多项改革影响全国。率先在全国省域范围内实行绿色电力调度制度。部省合作加快推进,与116个国家部委单位签订部省合作协议和备忘录。国有企业改革不断深化。多层次资本市场加快发展。着力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建立五大投融资平台。营业税改增值税试点成功启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国有文艺院团、文化市场综合执法等文化体制改革全面完成。湖北广电网络、长江出版传媒成功上市。农村综合改革、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取消二级公路收费。扩大同发达国家、发达地区和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的交流合作,打造形成了一系列经贸文化交流合作平台,加强同央企、知名民营企业战略合作,湖北成为客商投资的热选之地。五年累计利用外商直接投资212.7亿美元,年均增长15.4%;引进省外资金1.22万亿元,年均增长50.1%。在湖北投资兴业的境外全球500强企业达到105家,居中部第一。武汉东西湖保税物流中心业务量居全国前列,东湖综合保税区通过国家验收,开通国际和地区航线20余条,天河机场正在向全国重要的门户枢纽机场迈进。联合湖南、江西等省共同推动,使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

五年来,我们着力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城乡面貌发生新变化。五年累计完成基础设施固定资产投资14586亿元,建成一大批事关湖北长远发展的重大项目。“四纵四横一环”高速公路网和“四纵三横”铁路网基本形成,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不断完善。以京广高铁全线通车为标志,我省高铁枢纽地位进一步提升。武汉轨道交通2号线开通运营。天河机场三期、神农架机场、武当山机场相继启动建设。长江中游航道整治顺利推进,武汉新港成为长江中游首个亿吨大港。能源保障水平大幅提升,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全面建成。完成1924座大中型和重点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南水北调丹江口水库大坝加高及汉江中下游治理、三峡后续工作项目加快推进,荆江大堤、荆南四河堤防加固工程开工建设,防洪保安能力大幅提升。坚持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城镇化率达到53.5%,开始进入以城市型社会为主体的新时代。加强规划建设,创新城市管理,城市面貌有较大改观。8个层面的新农村建设试点顺利推进,覆盖全省56%的乡镇。丹江口库区移民搬迁四年任务两年基本完成。五年共解决200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温饱和脱贫问题。“616”对口支援工程取得新进展。投入267亿元开展国土整治1267万亩。集中解决1700多万人的饮水安全,新建通村沥青(水泥)路8.2万公里,实施农村清洁能源入户工程190多万户,改造农村危房31.36万户,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持续改善。

五年来,我们着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民生福祉得到新改善。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政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每年办一批实事,努力使发展成果惠及全省人民。全省民生支出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75.3%,提高10.7个百分点。教育投入不断加大,全省教育支出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比重达到16.2%,高于国家下达任务1.2个百分点。教育改革和发展加快推进,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建立农村义务教育教师补充新机制,一批素质优良的大学毕业生进入农村教师队伍。高教大省地位进一步巩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6个百分点。主要健康指标优于全国平均水平,人均期望寿命75.86岁。持续保持低生育水平,出生人口性别比稳步下降。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和居民收入。五年累计新增城镇就业352万人,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1100万人。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2.7%和 14.5%,农民收入增幅连续三年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幅。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初步构筑起覆盖城乡的立体社保网。五项保险参保人数4645万人次,增加2391万人次。城镇职工、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5%以上,新农合参合率达98.7%,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综合参保率超过90%。社会救助体系基本形成,社会福利体系不断完善。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110.9万套,基本建成67.07万套。房地产市场健康平稳发展。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浏览过上文的人,还点击查看了本内容
 ★ 关注官方公众号,领100元 ★ 
方法一:将二维码保存到相册,微信打开扫一扫,从相册打开二维码即可领取。
二维码
方法二:在微信搜索“考试报名提醒”,关注即可领取。

 ★ 网友精彩评论 ★ 
 ★ 各地政府工作报告 ★ 
Top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