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政府
政府工作报告
——2014年1月19日在青海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省长 郝鹏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政府工作,请予审议,并请省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坚持科学发展,政府工作取得新成绩
2013年是我省发展历程中极不平凡的一年。国内外经济形势错综复杂,经济下行持续时间之长、对我省影响之深多年少有,各种深层次矛盾集中显现,我们面对的改革发展任务艰巨繁重。在省委的坚强领导下,我们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的决策部署,牢牢把握稳中求进、好中求快的总基调,统筹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与全省各族人民一道,凝心聚力,迎难而上,真抓实干,较好地完成了省十二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实现了新一届政府工作的良好开局。
(一)力促经济平稳运行,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坚持把稳增长放在首要位置,下先手棋、打主动仗,出台新的举措,强化政策协同,注重精准发力,有效化解了经济下行和物价上涨的双重压力。生产总值和固定资产投资双双突破两千亿元。经济增长逐季加快,实现生产总值2101亿元,增长10.8%。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404亿元,增长25.2%。工业投资增长30.2%,民间投资增长27.8%,投资结构继续优化。财政收支和社会融资规模显著扩大。全省总财力达到1355亿元,实现公共财政预算收入368.6亿元,增长15.3%;财政总支出1251亿元,增长13.4%。实现社会融资规模1200亿元,增长25%;本外币贷款余额3515亿元,增长22.5%,其中新增贷款643亿元。财政支出和社会融资均过千亿元,对发展的支撑能力明显增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西宁机场二期、德令哈机场、青海至新疆750千伏联网、330千伏电网进玉树、锡铁山至北霍布逊地方铁路、龙羊峡水光互补电站相继建成。兰新二线、西宁站改、格敦铁路、青南三州高速化公路、花土沟机场、引大济湟、玛尔挡水电站、黄河谷地百万亩土地整理等重大项目加快推进。全省公路总里程突破7万公里,西宁机场旅客吞吐量突破300万人次。加快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建设,移动通信与全国同步进入4G时代。物价过快上涨势头得到有效遏制。综合施策,多管齐下,投入价格调控资金过亿元,实施新一轮菜篮子工程,改造新建一批农贸市场,新建155家平价商店,增加平价粮油投放,重拳整治市场秩序,居民消费价格由年初较高涨幅回落到3.9%的预期目标以内。
(二)深入推进结构调整,转型发展迈出新步伐。着力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和城乡区域发展整体联动,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协调性和均衡性进一步增强。高原现代农牧业加快发展。积极应对多年未有的持续干旱,突出调结构、增特色、扩规模、强科技,设施农业、生态畜牧业、林产业规模和效益进一步提升,新型生产经营主体不断涌现,粮食总产连续六年突破百万吨,肉奶产量持续增加,冷水鱼产量增长33%,第一产业增加值突破200亿元,增长5.3%。农牧业丰收为稳增长、转方式、控物价发挥了积极作用。工业转型升级持续推进。加快“双百”行动和15个重大产业基地建设,实施50项重大技术进步项目,大力淘汰落后产能,一批新能源、新材料等项目建成投产,一批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研发填补空白。装备工业、轻工业分别增长35.7%和19.5%,高技术产业增长22.9%,光伏电站并网装机超过300万千瓦。三大工业园区加快向集群化、规模化和循环型发展,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技工贸收入超过千亿元。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2.6%,总量攀上千亿元大台阶。服务业和消费结构不断优化。十大服务业持续发展。文化旅游商贸融合发展势头强劲,旅游总收入增长28.1%,省外游客首次突破1000万人次。现代物流业发展步入快车道,文化体育和信息服务业投资大幅增长,文化产业明显壮大。
实施新一轮促进消费政策,汽车、家电类零售额分别增长23%和22%。商品房销售面积增长45.1%。实现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44亿元,增长14.3%。城乡区域协调发展。西宁市实施大规模旧城改造,提升城市品位和服务功能,继续发挥了排头兵作用。格尔木、德令哈市启动新区建设,海东、玉树分别实现撤地设市、撤县建市,各地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党政军企共建和新型社区建设扎实推进。藏区规划和对口帮扶实施力度加大,青南地区投资保持较高增速,环湖地区发展质量提高。全省城镇化率达到48.5%,城乡面貌发生深刻变化。
[1] [2] [3] [4] [5] [6] [7]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