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来吃过亏,受过挫,走过弯路,也算有一些经验,写在这里,当做一份对论坛的感谢,一份对各位考友的祝福。我想一些困扰不止我曾也不止我会遇到,一些经历总有人能参考。如果能给大家小小的帮助与鼓励,我会非常高兴。同时也攒人品,祈祷后续顺利。
首先上干货——备考经验。或许不会谈得很细,但是这是我一年以来这么多次考试之后,印象最深刻,认为最重要的一些内容。其中不可避免会涉及到一些资料名称,请版主酌情处理,如不合适,请通知我删去。
【行测】:3+2,如果避不了短,那就扬长
我向来是行测决胜负的,申论始终是在平均分或者平均分偏下一点徘徊。我行测考得比较好的两次,一次是12年国考69.5,一次是12年联考81,其余还有粤考63,广州市考71,不算拔尖但还过得去的分数。但无论是哪次考试,我数学运算的部分基本都是蒙的,有时候会做一两道,但主要还是靠蒙。这里要提到行测常谈常新的一个问题——行测数学不好怎么办?
我也想过这个问题,我也问过这个问题,我也在看完筱月的帖子后虎躯一震猛练模块,但很可惜,没有成功。丰满的理想是补好短板,秒杀一片;骨感的现实却是我花了很多的时间,讲座也看了两遍,模块也练了不少,题目做起来还是很吃力,模考或者实战的时候就更加发挥不出来了。常常一道题看着很眼熟,做起来很纠结,耗时五分多,正误三七开。
嗯,我知道问题在哪里的,原理还没理解透,题目还没做够。但我确实是花了一两个月的时间,自认态度也还算端正。可能我在这一块悟性确实低一点。而这一段,就是写给跟我一样不擅长数算的筒子。不要被数算吓住了你前进的脚步,绕过它,也是可以向高分发起冲击的。我们需要的是“最适合自己,最有效率”的备考。
我的行测备考是以套题为主的,非常重视“整卷题感”的训练。行测由言语、逻辑、数算、常识、资料分析这五个部分组成,但有了大题量和严苛的时间限制,就使得各部分之间并不是孤立的,前面的部分做题顺利与否,是否预留了足够的时间,会对后面的做题,也就是对全卷的分数有关键的影响。因此我觉得找到适合自己的模式与节奏,并在不断模拟中体验各种临场感觉,从而保证较为稳定的水平是非常重要的。只练习专项,把套题当做专项的简单相加,或钻进专项里埋头训练而忽视了全局观、临场感和节奏的训练,我觉得是不可取的。毕竟“把每个部分都练得出类拔萃再上考场去秒杀众生”这种想法,实在是太理想化了。备考行测,战略战术不可少。
我个人有一个“3+2”的公式,即言语、逻辑、常识+数算、常识。前面一部分是要保证高正确率的,后面一部分是可以随缘的。由于言语逻辑题量较大,加上资料分析如果可以保证较高正确率,即有望拿到60%以上的分数。常识对一半不算奢望,这一来就有70%多了,数学十道题,就是蒙也能对两三道吧?实力是客观的,运气也是客观的,蒙十道一道也不对,也是较小概率的事件。
而有了70%~80%的分数,如果申论不太扯后腿,可以说大部分的职位还是很有希望的。
这些数据没经过科学论证,只是我个人的一种思路,各位不必细究,了解这个意思就好了。在前一部分里,我又把言语和逻辑当做“基本盘”,而把资料分析当做重点火力对象。我的言语逻辑本身基础还可以(当然这一部分我想也是很多人的“基本盘”),备考也比较顺利,是力求高正确率的部分。资料分析则是比较薄弱,而经训练有明显提高的部分。有的考友可能数算更强,而言语觉得摸不着头脑,就可以把数学当做自己的基本盘。总而言之,我觉得行测的备考就应该先做一套试卷,从找自己的“3+2”开始。
高正确率是指稳定80%左右。如果无法达到这个程度,就还需要把长项继续磨尖,或者弱项也要适当争取,来达到我们期望的整体水平。比如在数算中咬牙攻克几个常考题型,或者努力摸索言语某一类题的窍门所在。我联考对答案时言语到逻辑那块有连续50多道题一道也没错,完全对得起我放弃数学省下来的那一部分时间了。这里捎一句,很多考友喜欢在最后几分钟里挑战极限去做数算,甚至导致没时间涂答题卡,我觉得这个非常非常划不来。两分换白卷,这是什么样的性价比和风险系数?忘填和填错答题卡,是行测里不可原谅的错误。建议大家打印一摞答题卡,平时就全真模拟。
[1] [2] [3] [4] [5] [6] [7]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