睫在眼前长不见记叙文(睫在眼前犹不见,道非身外更何求)

发布时间:2025-08-27 13:00:08
 1、请长按红色复制 考试报名提醒 ,也可以点击右侧的按钮
 2、在微信公众号搜索并关注官方公众号。
 3、回复大礼包,获得30G公务员、事业单位、教师(视频、真题、题库、教材等)资料!

“睫在眼前犹不见。”

1.好句解读

“睫在眼前长不见”,又作“睫在跟前犹不见”,出自杜牧《登池州九峰楼寄张祜》,原诗内容是:

百感衷来不自由,角声孤起夕阳楼。

碧山终日思无尽,芳草何年恨即休。

睫在眼前长不见,道非身外更何求?

谁人得似张公子,千首诗轻万户侯。

这句话以睫毛为喻,说明我们往往忽略了近在眼前的事物,有时候,那些挂在嘴边,摆在跟前的道理,反而容易因为思想的固化、利益的藩篱而被弃掷一旁。

这句话告诉我们在工作中不能忽视最简单的规律,不能忘记最根本的原则。对领导干部而言,眼睛能看见的地方靠视力,眼睛看不到的地方,靠的是智慧和眼光。看清眼前之睫,意味着看清长远和当下、表象和根本、自我和外在,对为人处世、为政做事定会大有裨益。

习总书记在《摆脱贫因·弱鸟如何先飞——闽东九县调查随感》等文中引用了这句话。

这句话可以用来论证“要重视眼前的事物,要重视细节,要重视根本的原则”等观点。

2.好句妙用(背诵)

做人做事忌好高骛远,不能只看到远方却忘记眼前的事,只盯着宏图却忽视了眼下的细节。《韩非子·喻老》中说:“臣患智之如目也,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杜牧亦有诗言:“睫在眼前犹不见。”这两句话都揭示出这样一个悖论:近在眼前的事,本应很容易看见,往往反而被忽略漠视了。这样的情况,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并不鲜见。比如,有的人“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关心的都是时政大事,对身边群众的柴米油盐却一问三不知;有的人热衷于追求“诗与远方”,却看不到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杂草生长。只有先把眼前的事处理好了才能更好地处理“诗与远方”,只有把细节都处理好了才能真正地大展宏图。

浏览过上文的人,还点击查看了本内容
 ★ 关注官方公众号,领100元 ★ 
方法一:将二维码保存到相册,微信打开扫一扫,从相册打开二维码即可领取。
二维码
方法二:在微信搜索“考试报名提醒”,关注即可领取。

 ★ 网友精彩评论 ★ 
 ★ 各地事业单位新闻 ★ 
Top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