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孔子曾曰∶“未知生,焉知死?”生与死自孔子时起便是中国人始终关注的问题,并得到各种回答。尤其在汉代,人们以空前的热情讨论这两个问题,不仅是出于学者的学术乐趣,亦出于普通民众生存的需要。然而,正如孔子所说,在中国思想史上,对生的问题的关注似乎远胜于对死的问题的追问。有时候人们确实觉得后者更重要,但这并非由于死本身,而是因为人们最终分析认为,死是生的延续。 这段文字的核心观点是( )。
A:孔子关于生死的看法对中国人产生深远影响
B:生与死是中国思想史上长期受到关注的问题
C:中国人对生与死的问题的讨论实际以生为旨归
D:对生死问题的不同答案源自讨论者的不同观念
2 . 1921年,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中国共产党能够在众多的党派中取得革命的领导权,成为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就是因为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与众不同。我们党同一切剥削阶级政党和其他团体的根本区别是()。
A:具有先进的指导理论
B:能够坚持“与时俱进”,将马克思主要理论与本国实际相结合
C: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D: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3 . 确定城市低保对象的关键是( )
A: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的人均货币收入
B:有无稳定的生活来源
C:是否非农业户口
D:家庭成员收入是多少
4 . 下列句子中有歧义的一句是()。
A:他走了一个多小时了
B:创业难,守业更难
C:由于缺乏工作经验,因而出现一些差错是难免的
D:非经批准,不得动用流动资金
5 . 选出没有歧义的句子( )。
A:反对你的游行的人不少
B:我们计划请著名的学者和教育家来我校作报告
C:A国对B国的进攻早有准备
D:学生的成绩好坏并不能反映其素质的高低
6 . 两千年前、中国古代思想家孔子就提出了“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相互冲突,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以相辅相成,和而不同,是社会事物和社会关系发展的一条重要规律,也是人们处世行事应该遵循的准则,是人类各种文明协调发展的真谛。在这里“侄煌碧逑肿? )。
A:矛盾在一定条件下会向相反方向转化
B:内因是事物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C: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D: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但我们应采取正确的态度面对矛盾
7 . 中国老百姓无论怎样穷,怎样苦,也往往要从牙缝里挤出钱来,供孩子上学念书。他们很清楚只有这样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命运,才可能拥有未来。运用到国家政策层面,毫无疑问,教育只应该是公益事业,是烧钱的事业。 这句话中“烧钱的事业”可以理解为( )。
A:教育是一项非常费钱的事业
B:对教育应该投资而不应从中谋利
C:对教育的投资可能无法收回成本
D:国家应该增加教育投资力度
8 . 下列选项中没有语病的一句为( )。
A:通过学习雷锋的感人事迹,使我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
B:看到他的照片,我便想起了当年我们一起玩耍,同桌共读
C:他在培育良种方面花了很大心血
D:只有清晰易懂的文学作品才能存在下去,才能对读者起作用,这是无需再费笔墨来论证的
9 . 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下面对“纳税人”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只要负有直接纳税的义务,就是纳税人
B:纳税人包括所有法人和自然人
C:纳税人是由税法和企业或个人所处的经济地位决定的
D:不同的税种有不同的纳税人
10 . 网络时代,个别知识分子因公共表达而遭受攻击,一度感到委屈,他们在自我辩护的过程中经常提及其主张的知识依据。在与大众互动的过程中,他们单纯依靠知识权威。殊不知,如互联网这样的公共平台,并非单一的学术交流场域,一种观点所受到的褒贬不仅取决于它与学术权威的距离 大众情感、历史传统等因素同样会产生影响。社会精英如果一味踏空置虚,势必与民众渐行渐远。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现在知识分子凭知识难以进行自我辩护
B:社会精英要认同大众情感并遵循历史传统
C:社会精英应避免因推崇知识与理性而于大众对立
D:大众情感、历史传统决定着个人观点能否被接纳
答案及解析
1 . 孔子曾曰∶“未知生,焉知死?”生与死自孔子时起便是中国人始终关注的问题,并得到各种回答。尤其在汉代,人们以空前的热情讨论这两个问题,不仅是出于学者的学术乐趣,亦出于普通民众生存的需要。然而,正如孔子所说,在中国思想史上,对生的问题的关注似乎远胜于对死的问题的追问。有时候人们确实觉得后者更重要,但这并非由于死本身,而是因为人们最终分析认为,死是生的延续。 这段文字的核心观点是( )。
A:孔子关于生死的看法对中国人产生深远影响
B:生与死是中国思想史上长期受到关注的问题
C:中国人对生与死的问题的讨论实际以生为旨归
D:对生死问题的不同答案源自讨论者的不同观念
答案:【答案】C。题目详解:文段中出现了表转折的关联词∶“然而”,由此可知作者主要强调的是“然而”后面的内容,由此排除B。文段只是引用孔子关于生死的语句来引出话题,并不是专门来讨论孔子关于生死的看法是否对中国人了产生深远影响。所以排除A。D项在文中没有提及,属无中生有,也排除。本题答案为C。
2 . 1921年,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中国共产党能够在众多的党派中取得革命的领导权,成为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就是因为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与众不同。我们党同一切剥削阶级政党和其他团体的根本区别是()。
A:具有先进的指导理论
B:能够坚持“与时俱进”,将马克思主要理论与本国实际相结合
C: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D: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答案:一切政党都是为自己所属的那个阶级、阶层的利益而奋斗。大部分党团在创立之初,都有先进的指导理论,A项错误。将马克思主要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也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斗争中,总结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教训,得出的结论。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党在实践中创立的群众路线。B、D两项也不准确。共产党创立的宗旨,就是为了最广大的人民利益而奋斗,毫无个人私利可言。因此,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中国共产党同一切剥削阶级政党的根本区别。故选C。
3 . 确定城市低保对象的关键是( )
A: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的人均货币收入
B:有无稳定的生活来源
C:是否非农业户口
D:家庭成员收入是多少
答案:D[解析]家庭成员收入是确定城市低保对象的关键。
4 . 下列句子中有歧义的一句是()。
A:他走了一个多小时了
B:创业难,守业更难
C:由于缺乏工作经验,因而出现一些差错是难免的
D:非经批准,不得动用流动资金
答案:A。题目详解:A选项,“走了一个多小时”,即可以理解为离开这里一个多小时了,也可以理解为“走”这种状态持续了一个多小时了。因此本题正确答案为A
5 . 选出没有歧义的句子( )。
A:反对你的游行的人不少
B:我们计划请著名的学者和教育家来我校作报告
C:A国对B国的进攻早有准备
D:学生的成绩好坏并不能反映其素质的高低
答案:【答案】D。题目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因停顿的不同而造成的歧义。A项“反对你/的游行的人/不少”与“反对/你的游行/的人不少”,停顿的不同,造成两种意思;B项“著名”是用来修饰“学者”还是“教育家”还是两者兼有,不明确;C项“A国对B国/的进攻/早有准备”与“A国对/B国的锕?早有准备”,可有两种理解。只有D项是没有歧义的。故选D。
6 . 两千年前、中国古代思想家孔子就提出了“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相互冲突,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以相辅相成,和而不同,是社会事物和社会关系发展的一条重要规律,也是人们处世行事应该遵循的准则,是人类各种文明协调发展的真谛。在这里“侄煌碧逑肿? )。
A:矛盾在一定条件下会向相反方向转化
B:内因是事物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C: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D: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但我们应采取正确的态度面对矛盾
答案:D。解析:题干中已经提到“不千篇一律”说明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不相互冲突,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以相辅相成”说明应正确对待矛盾,面对矛盾,因此选项D是正确的。
7 . 中国老百姓无论怎样穷,怎样苦,也往往要从牙缝里挤出钱来,供孩子上学念书。他们很清楚只有这样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命运,才可能拥有未来。运用到国家政策层面,毫无疑问,教育只应该是公益事业,是烧钱的事业。 这句话中“烧钱的事业”可以理解为( )。
A:教育是一项非常费钱的事业
B:对教育应该投资而不应从中谋利
C:对教育的投资可能无法收回成本
D:国家应该增加教育投资力度
答案:B。题目详解:本题属于词句理解题型,主要考察局部精读类,本题对应的解法是识别陷阱类型中的概括不当,要求结合具体语境对“烧钱的事业”加以理解。阅读文段时会发现“是……是……”两句表示的是并列关系,因此要想准确理解“烧钱的事业”的具体含义,就应该明确与之对应的媸乱怠钡奶氐悖搿吧涨氖乱怠奔椿ノ觥⒒ノ钩涞耐逑罟叵怠6鳥项强调“投资而不谋利”恰好为“公益事业”的特点,因此B项可以解释“烧钱的事业”的含义,为正确答案。而A项强调“费钱”与“公益事业”的特点不吻合,C项强调“无法收回成本”,也与“公益事业娴奶氐悴环蛭肮媸乱怠备久幌胧栈爻杀尽项是一种呼吁的声音,是国家政策,强调增加教育投资力度,与“公益事业”无关。所以,本题答案为B选项。
8 . 下列选项中没有语病的一句为( )。
A:通过学习雷锋的感人事迹,使我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
B:看到他的照片,我便想起了当年我们一起玩耍,同桌共读
C:他在培育良种方面花了很大心血
D:只有清晰易懂的文学作品才能存在下去,才能对读者起作用,这是无需再费笔墨来论证的
答案:【答案】D。题目详解:病句辨析题。A项缺主语,应去掉“通过”;B项缺少宾语,应在“同桌共读”后加上“的日子”;C项词语搭配不当,改为“花了很多的心血”或者“花了很大的精力”。
9 . 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下面对“纳税人”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只要负有直接纳税的义务,就是纳税人
B:纳税人包括所有法人和自然人
C:纳税人是由税法和企业或个人所处的经济地位决定的
D:不同的税种有不同的纳税人
答案:B[解析]纳税人是指法律、行政法规规定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纳税主体包括两类:纳税人和扣缴义务人。并且不同的税种有不同的纳税人。
10 . 网络时代,个别知识分子因公共表达而遭受攻击,一度感到委屈,他们在自我辩护的过程中经常提及其主张的知识依据。在与大众互动的过程中,他们单纯依靠知识权威。殊不知,如互联网这样的公共平台,并非单一的学术交流场域,一种观点所受到的褒贬不仅取决于它与学术权威的距离 大众情感、历史传统等因素同样会产生影响。社会精英如果一味踏空置虚,势必与民众渐行渐远。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现在知识分子凭知识难以进行自我辩护
B:社会精英要认同大众情感并遵循历史传统
C:社会精英应避免因推崇知识与理性而于大众对立
D:大众情感、历史传统决定着个人观点能否被接纳
答案:B。题目详解:这是一道意图判断题。前两句阐述了个别知识分子在与大众互动中,证明其主张时单纯依据知识权威的现象。第三句表明了作者观点,说明一种观点所受到的褒贬更多取决于“大众情感、历史传统等因素”,否则会“与民众渐行渐远”。由此可以看出,文段意在说明知识分子⑿肴贤切└匾⑶冶黄浜雎缘摹按笾谇楦小⒗反车纫蛩亍保珺项正是此意。故本题选择B选项。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