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召开的全国研究生教育工作会议提出,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研究生教育的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改革以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为核心的创新。推动内涵发展。把研究作为衡量研究生质量的基本指标,优化学科专业布局,注重分类培养、开放合作,培养具有研究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
学科和专业是人才培养的基础和载体。国家和地方学科专业宏观布局关系到高层次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适应。高校学科专业的设置和建设决定了高校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水平,对教育教学资源配置具有基础性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逐步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学科专业体系和培养体系。新时代研究生教育仍需加快学科专业优化调整,大力支持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
学科专业体系建设的重要性正在凝聚更多共识。近年来,为进一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需要,国家先后发布《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学科和专业学位授权类别动态调整办法》、《关于高等学校开展学位授权自主审核工作的意见》等文件,致力于优化学科布局以及学院和大学的专业。大学学科评审评估、资格评估、能力评估持续推进,学科动态调整与学科评估形成有效协调。学科动态调整逐渐成为常态化工作,每年定期推进。高等学校的学科设置和调整根据学校定位和学科实力,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逐步形成符合学校特色的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
推进学科和专业体系建设,优化学科和专业布局是必然要求。当前,高端科技领域的国际竞争逐渐加剧,高端人才和科技创新日益成为国家间、城市间竞争的决定性力量。在这场深刻变革中,高等教育学科专业布局的调整需要不断系统评估和重新审视。只有高等教育学科专业布局不断适应新的发展趋势,研究生培养能够不断响应发展趋势和前沿需求,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才能更好满足建设现代化强国的需要。社会主义国家。为更好适应创新发展需要,高等教育越来越注重通过交叉融合创造新的学科增长点,从而不断带动学科、专业的发展和调整。传统的学科专业体系日益专业化、精细化,有利于高层次人才培养的专业化,同时也容易在学科专业之间形成明显的壁垒。一些高校通过学科和专业发展规划,推动跨学科研究平台建设和复合型人才培养,促进学科、专业之间的交叉渗透,促进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是值得肯定的有益探索。
推进学科专业体系建设、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必须在创新与诚信之间找到平衡。高等教育学科专业布局有其内在规律。每所大学都有自己的主干学科和支撑学科、优势学科和相对薄弱学科,以及传统学科、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新时代研究生教育要根据人才培养的内在需要考虑学科和专业布局。各大学要根据自身办学特点确定主干学科,努力将主干学科建设成为优势学科;有选择地发展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逐步形成特色和优势,与主要学科形成良好的支撑关系。有些学科可能比较薄弱,但它们是人才培养不可或缺的基础学科或支撑学科,不能轻易淘汰。在越来越重视研究生科研能力的背景下,这些基础或支撑学科也需要不断提升科研能力,努力走科教融合的发展道路。
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科和专业体系建设,优化高等教育学科布局,是研究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性问题。只有坚持学科与专业发展的内在规律,不断提高学科与专业发展水平,顺应创新发展趋势,走科教融合之路,才能更好地适应新时代的研究生教育。新时代,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有力支撑。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