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后,申请博士学位的考生都会遇到一个问题:应该考学术博士学位还是专业博士学位?尽管个别考生的选择存在差异,但毫无疑问,专业博士生的招生将达到近年来的高峰。
近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下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方案》号文件指出,到2025年,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社会重大需求,新增一批硕士、博士专业学位类别,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数量大幅增加。进一步创新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
据教育部统计,截至2019年,累计授予专业硕士学位321.8万人、专业博士学位4.8万人。有专家预测,大幅扩招后,年均授予专业博士学位的人数将达到2万多人,接近目前博士学位人数的三分之一。
专业博士与学术博士“层次相似但本质不同”
今年以来,一系列研究生教育调整优化政策不断出台,“扩招”就是明显信号之一。此次《方案》,还明确提出专业硕士招生规模将扩大到总规模的三分之二左右,专业博士研究生招生规模将大幅增加。
事实上,2017年专业硕士招生人数首次超过学术型硕士招生人数。到2018年,专业硕士招生占比近58%,专业硕士招生规模增至总规模的三分之二左右。没有问题。也就是说,这个《方案》代表着博士培养尤其是专业博士学位发展最有意义、最值得关注的变化。
什么是专业博士学位?专业博士学位和学术博士学位有什么区别?
“专业博士和学术博士都属于博士教育层次,培养目标不同。学术博士更注重‘天之巅’,致力于前沿理论问题的原创性研究;专业博士专注“在‘地面’上,强调复杂的工程技术。或者管理问题的创造性解决方案。”武汉大学教授刘亚民描述了两者的区别。
1920年,哈佛大学率先推出教育领域专业博士课程,设立教育博士学位,旨在解决实际教育问题,“在实践领域寻求职业发展”;而学术博士作为“学科的守护者”,仍然注重学术研究的价值导向。
“从一开始,这就是两个层次相同但本质不同的程度。”兰州大学教授鲍水梅表示,“专业博士与学术博士的本质区别在于人才培养目标、知识结构、培养模式和人才质量标准不同。”具体来看,学术型博士培养目的侧重于学术创新,而专业型博士主要培养特定社会职业的专门应用型人才,如工程师、医生、教师、律师等,培养目的侧重于应用技术能力。
目前,许多大学都要求专业博士研究生具有一定年限的实际工作经验。考生于丽在申请专业博士学位之前,已在北京一所大学担任行政职务7年。她选择申请专业博士学位,是因为她想“带着问题去学习”。
专业博士比例偏小,学术博士面临“市场错位”
1997年,我国在临床医学领域首次设立专业博士点,次年共招收学生436人。截至目前,已设立工学、口腔医学、教育学、兽医学、临床医学、中医六大专业博士学位类型。2018年共招收专业博士6784人。
专业博士生招生规模逐年增加。即便如此,在一些人看来,我国专业博士培养规模仍有扩大的空间。他们给出的理由是,在一些高等教育发达的国家,专业博士学位占授予博士学位总数的一半以上。
华中师范大学博士生王坦的研究显示,近20年来,我国专业博士招生规模扩大了约16倍,而同期博士招生总数仅扩大了6.4倍。
“2018年,我国专业博士招生人数处于历史高位,仍仅占当年博士招生总数95502人的7.1%。”王坦告诉记者,“无论是绝对数量还是比例,我国专业博士招生规模仍处于历史高位,与学术型博士相比还有巨大差距。”
专业博士发展步入快车道,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市场的需求。
《方案》提出,博士专业学位发展滞后,类别设置单一,授权点数过少,培养规模小,不能满足行业对博士级应用型专业人才的需求。
“从结构上看,学术型博士占比过高,供大于求。他们传统的就业渠道,如到大学或科研机构从事教学或学术研究等,越来越窄。””刘亚民发现,越来越多的学术博士去行业、企业从事技术研发或管理工作。结果,实际供给与实际需求之间出现了“错位”。要通过供给侧结构调整增加专业博士类型,扩大专业博士招生规模,满足行业企业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求。
“博士就业走出‘象牙塔’是全球趋势。”清华大学教育研究生院副教授王传一表示,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对毕业5至25年前的博士进行的年度跟踪调查显示,只有约一半的博士在读大学或四年级。年。在为期一年的大学任教。
这个比例在我国就更低了。据教育部统计,截至2018年底,全国博士毕业生在高校和科研机构工作的比例仅为38%左右。
王坦的研究证实了这一趋势,“随着博士生招生规模的逐渐扩大和学术劳动岗位的逐渐饱和,博士毕业生的去向正在多元化,博士学位与学术岗位之间的传统联系开始脱钩。我国的博士毕业生越来越多地找到非学术工作。”
对于专业博士生招生增幅,刘亚敏很难做出准确判断,但她坦言,“新的博士招生计划将主要用于专业博士生”。她预计,专业博士近年来将以增量调整为主,逐步过渡到存量调整。“十年后,我国的专业博士学位可能会与学术博士学位并驾齐驱。”
专业设置不能盲目追求数量扩张
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三年级的刘一楠正在准备博士考试。她并没有受到“专业博士扩招”政策的影响。一方面,各高校尚未发布专业博士招生的具体方案。另一方面,在新闻学领域,没有专业的博士课程。
哪些领域应该增设专业博士学位?标准是什么?
《方案》提出博士专业学位类别重点投向工程师、医生、教师、律师、公共卫生、公共政策与管理等对知识、技术、能力要求较高的专业领域,也可立足于经济社会发展。其他行业或专业领域按照一成熟、一示范的原则设定要求,一般应具备良好的硕士学位发展基础。
理论上,通过增加专业博士类别可以实现招生规模的大幅扩大。目前,需求量较大的专业硕士学位,如法学硕士、公共管理硕士等,并没有相应的专业博士学位类型。在创建专业博士学位时,是否应该有一个与之相对应的学术博士学位?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是一个整体。从成熟的专业硕士向专业博士学位的转变是一种自然趋势,但并不意味着所有的专业硕士都一定有相应的专业博士学位。刘亚民说,“这不仅取决于市场对博士级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还取决于大学本身的培养条件。”
在我国,政府在专业博士点的审批、类型设置、招生规划等方面发挥主导作用,市场监管则显得相对薄弱。王坦建议,专业博士要走高质量发展道路,不要盲目追求门类、地点、数量的扩张。
专业博士和学术博士必须避免同质化
记者调查发现,前几年,拥有学术型博士学位授权点是申请专业型博士学位授权点的重要支撑。学术博士生导师的数量是申请专业博士学位的必要条件。然而,问题也随之而来。
王传义坦言,专业医生入校后,如果继续沿用培养学院派医生的条件和方法,可能会陷入困境。即如果降低学历要求,不强化实践创新的培养导向,就既不会“学”,也不会“学”。“专一”,专业博士很容易变得不如学术博士。
类似的问题在专业硕士水平上已经存在。
遵循同样的逻辑,近十年来,国家专业硕士招生数量大幅增加,学生对专业硕士学位的接受程度不断提高。与专业硕士学位一样,专业博士学位对专业实践基地和校外导师的数量和质量都有很高的要求。许多高校还停留在“重学轻技”的传统观念中。
王坦发现,专业博士培养存在两个极端:一是将他们视为“编外人员”,不仅将他们排除在学术博士培养模式之外,也没有形成更成熟、独立的培养模式;二是将他们视为“编外人员”。它将他们视为“配件”,几乎照搬学术型博士培养模式,与培养“复合型、实用型”人才的目标背道而驰。
“专业博士学位建设面临的关键问题是找到一条避免与学术博士学位同质化发展的路径,即如何加强实用性。”包水梅建议,这种实用性应该贯彻到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体现为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交替进行,增加实践环节的学时数和学分比例,改革论文的呈现形式,采用研究报告、规划设计等。同时,专业博士教育应与相应行业的专业资格相结合。考试是有联系的。
“专业博士教育发展迎来重大机遇期,但仍面临同质化问题,且随着规模的增长,培养条件的优化更加迫切,产教融合基地建设和双元制培养导师队伍、教育评价机制改革必须尽快推进。”王传义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