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公务员考试网络报名已经结束,据统计,全市共有12626名考生报考公务员,取得报名资格人员达10466人。
面对竞争的压力,如何把握最后关头的时间,作充分有效的准备?本报特组织了几位从2001年起即受聘于人事培训中心的公务员考前辅导教师,为广大考生提供以下复习的方向。
申论备考指南
关于申论备考,有两种代表性的观点。一种认为,申论考查的是人的能力素质,尤其是作文的水平,备考不会有什么效果;另一种则着力于押题、猜题,希望能通过备考找到一条应试的捷径。其实,这两种想法都有很大的片面性。
申论是一种专门为公务员招考而设计的“文体”,2000年才第一次在国家公务员招考中运用,因此社会上对这种文体有专门研究的人非常少。根据人事部申论课题组的阐释:申论不同于一般的作文,它是通过书面试卷的方式来模拟公务员的日常工作,考查考生是否具有解决公共事务的相关知识和能力。所以,申论写作必须体现“政务性、前瞻性、可行性、雄辩性”等四个主要特点。对于绝大多数考生来说,要在申论中体现这些特点显然是需要训练的;但申论能力的高低又确实是一个人思维和表达等基本素质的具体体现,不可能通过一时的训练一蹴而就。这种辨证关系,我们可以理解为:良好的申论备考训练,可以使你良好的素质在考试中得到充分的发挥;不备考或备考不当,则可能使你马失前蹄,饮恨考场。
从历年的申论试卷看,申论材料多是一个社会事件或某种社会现象。比如2001年国家《申论试卷》中的“PPA风波”,2005年江苏《申论试卷》的“诚信问题”等等,都具有极强的社会性背景,这就要求考生平时就要养成关心国计民生的习惯,对近几年中大到国家的方针政策,小到地方的公共事件,都能有所思考,如果两耳不问窗外事,申论考试就会先失一筹。其次,在平时思考这些社会问题时必须要有公务员意识,要站在政府的立场,学会从全局出发,运用党和国家现行的方针政策来分析认识问题,这是由公务员考试的性质决定的。比如2000年国家《申论试卷》直接要求考生以“省政府调研室工作人员”的身份对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2006年国家《申论试卷》要求考生“就我国政府如何提高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写一篇文章,谈出自己的看法”。第三,对申论所考查的“阅读理解、综合分析、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语言表达”等四项主要能力指标,要根据申论特点进行专门训练,因为这四项能力指标不同于一般的“话题作文”(申论材料的理解一般预设“标准答案”,申论写作对表达方式、语体风格也有要求;而“话题作文”则鼓励考生自由发挥),如果不了解之间的差异,就极易将申论写成一般的作文。2002年,一位已经在机关任职多年的借用干部参加公务员招考,由于平时很少写作,所以第一次做申论练习,从概括、立论、论述到表达都与申论要求距离较大,在教师指导下,修改了四稿,最终在考试中得到了78分的高分;而另一位考生自恃文字功底很好,虽然也做了一些练习,但只考了62分。这两位成功考生在申论上的得失启示我们,对于志在必得的考生来说,考前的申论模拟训练是非常必要的。
申论备考的要义在于:掌握“文体”特征—关注国计民生—活用政策理论—进行“分合(先专项,后综合)”模拟—形成申论能力。宦平
语文与公文写作备考指导
从我省历次公务员招考《公共基础知识试卷》看,“语文与公文写作”题在试卷中的比例大约在20%,但一个人语文与公文写作水平的高低不仅仅涉及“公共基础知识”一科考试成绩的好坏,还关乎申论及行政职业能力倾向测试中“语言理解、资料分析”等能力的培养和发挥,因此应当受到特别的重视。
首先,必须明确大纲对考试内容的具体要求。一是考试范围,语文部分主要包括:语音和文字、词汇、语法和修辞;公文部分主要包括行政公文、事务文书和文书工作。二是难度要求,主要有5级:了解、熟悉、辨析、掌握和熟练掌握,比如辨析错别字、掌握词的构成方式、熟练掌握行政公文的文种特点、行文规则和格式要素。
其次,应当正确选用复习用书。这一点非常重要,虽然公务员考试不指定用书,但作为江苏的公务员考试,必须以江苏省人事厅组织编写的《语文知识与公文写作》作为蓝本,因为不同版本的书籍且不说编写质量良莠不齐难以甄别,更重要的是可能由于学术流派的不同而对一些问题的表述有所不同,考生会因缺乏必要的辨别能力而被误导。比如有一年的一道题考的是句子的修辞要求:连贯、周密、简练和生动,就直接出自江苏的《语文知识与公文写作》一书。对于公文写作而言,由于有的省(直辖市、自治区)对《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国发〔2000〕23号)制定了《实施细则》,这就更需以江苏的规定为准。
第三,考生应当制定适合自己的复习策略。从历次的考试看,语文题的难度并不大,具体的说,只要是一个合格的高中毕业生,不用复习或适当地温习一下就可以拿满分;但公文写作就不同了,由于以前没有学过,更没有与公文打交道的亲身体验,因此就必须把它作为一门新课加以系统的学习。但不管是语文知识还是公文写作,通过短期的强化训练,其应试能力是可以得到迅速提高的,因为“公共基础知识”考试全部为选择题,重在考查对“知识”的运用。我们建议:在建立知识框架的基础上,考生应对照考试要求,通过大量模拟练习,找出自己的薄弱环节和造成这个弱项的原因(比如知识点缺失、模糊或解题思路不清等等),重点突破,不断巩固。对《考纲》要求熟练掌握的公文行文规则和格式要素等重点内容,不但要记忆,更需通过公文实物和针对性极强的“公文纠错题”进行强化,这样不但有助于知识的掌握,而且有助于解题技巧的养成。
总之,对语文与公文写作而言,考前复习的要义在于:建立知识体系—抓住重点难点—多做模拟练习—提高解题能力。
[1][2][3]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