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明确几个误区:一是申论就是考时事政治;二是申论就是文学写作;三是申论就是写论文。这些认为都不对。申论跟时事政治沾边,所给的材料一般会由时事政治资料组成;申论跟文学写作也不同,有人认为文学写作很好、文采很好的人写申论一定会很好,但实际上不是如此,申论更多的具有现实、实用、批判、政治色彩;申论也不是“长篇大论”的学术性文章,可能观点具有学术性,但表达就不能太学术,而且也不能“大论”,因为申论是有限制字数的一种写作。
申论准备什么?第一,了解什么是申论,历年真题参考答案的结构;第二,适当记些语言表达“套路”;第三,知道一年来的时事政治、社会热点,只要有个宏观概念,重点了解这些事件的发生原因、解决方法或建议;第四,真刀实枪写一篇,写一篇可以让自己发觉自己在语言表达上、字数控制上、逻辑组织上、观点表达上与参考答案的“距离”,然后增强自己对申论的宏观认识,“看100篇的申论不如写1篇”就是这个道理。
下面就笔者的经历,稍谈一下。
以精确的事实来说的话,08年福建省春季公务员考试的那篇申论是我目前为止写过的第三篇申论(第一篇是考国家公务员时写的,赶鸭子上架——头一回,写得很烂;第二篇是考福建选调时写的,到现在还不知道考了多少分),最后得分81分(100分制)。后来很多人问我怎么写的,我都无语以对,演变到最后,就用“瞎猫碰到死老鼠”来形容。其实,一直就觉得公务员考试的“运气成分”很多,现在想起来,颇觉得有些道理:改卷老师当时的情绪、答卷的字迹、条理逻辑、运用“亮点语言”等等都可能左右着一篇申论的分数。
(1)考前的准备
我考省公前的一礼拜刚参加完2008年的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统一考试,考省公的前一天,参加福建选调生考试。时间的密度被高度压缩,但由于和国公与选调是同个知识考查体系的(行测+申论),没多大的空间可以准备,因此对省公的知识准备基本上就是继承国公和选调的那套。因为省公的难度较国公的低,因此当时也没怎么害怕的。
申论方面。我当时关注了《半月谈》、人民论坛以及一年来一些比较热门的话题。若要说“靠平时积累”的话,一些时评类的东西不能错过,如人民日报的“人民论坛”、新浪网上的时评、电视时评节目(凤凰卫视的《新闻今日谈》等)、新闻周刊杂志等。有毅力和耐力的,平时可以写写一些时评类的文章。看这些资料时,抓以下几个点:第一,资料反映了什么问题或现象;第二,资料对这些问题和现象是怎么分析的,总结出哪些原因了,在分析的过程中应用了什么写作手法呢(是引名言还是用比喻,是由此及彼联系地引出还是层次分明、层层递进地分析……);第三,资料对于缓解或解决这些问题或现象提出了哪些建议或措施,有哪些是独具新意的。通过对纷繁众多资料、信息的积累,可以让我们有对某个问题或现象有一个宏观的理解,再遇到这样的考题时,就会有话说、有好话讲,也才能使自己的文章具有“亮点”,所谓“亮点语言”也来自于积累。
我还把历年的申论真题看了一遍,稍微分析了一下它们之间具有的特点,总结出了自己理解的答题“套路”。我觉得,写申论,跟做考研政治大题有些类似,也要用到党和国家的一些理论政策(接下去的五年可能都会围绕着“十七大”考),也要使用一些报告或文件的原话(特别是一些重点理论表述),这样才能让文章的“分量”更重。这一点也正是强调平时积累的意义所在。
(2)考试时
08年春考申论的考题跟选调的申论考题同属一个话题,都是考文化的,选调考中国传统文化,省公考文化软实力,且凑巧的是,我大三暑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课程的社会实践课题也是关于中国文化方面的,这些材料我都比较熟悉,有些甚至是看过或听过的,如孔子学院在国外的成立。按照作答的“套路”,我花了半个小时(考试时间为:150分钟)阅读试题所给材料,并结合所给问题,边看边画出重点语句,并在脑海里试着归纳一下。回答题目之前,我充分利用了草稿纸,先打好答案的草稿,接着稍微作调整与修改,估计一下字数(申论有字数限制的),确认可以填写后,以清晰的字迹认真、工整地写到方格里,注意确保卷面的整洁与完整,不要弄破,不要折叠。
前面两题依照这样的做法顺利地完成了。最后一题,就是真正的“申论”题了,要有题目,讲究格式,字数不能少也不能多太多,真正就是一篇文章。我先在草稿纸上想好文章的题目,修改了几次,才定题。注意,题目应该扣紧考题要求,并且要具有一定的“新意”。我觉得,拟题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用某个重要理论或政策的关键句或关键词作为题目的关键词,如《提高文化软实力,促进和谐社会建设》中就用了两个关键词,“文化软实力”与“和谐社会”;二是采用一些常见的议论文题目模式,如《“汉语热”背后的思考》、《由“汉语热”说开去》等等;三是引用名言或把名言“变换”一下,包括一些常见的话、耳熟能详的流行语等等,但注意运用和变换要准确;四是采用设问式……拟好题目后就是开始写作了,当时我没列提纲,提笔便从头写到尾了。写作过程中,我依照自己从看真题总结来的“套路”写,觉得自己在不经意间也写了不少废话,但总体上感觉还过得去。最后一段要拔高“思想境界”,也要控制好字数。
写完时,时间还有剩余。我将文章从头到尾默念了一遍,发现有几处别扭,但没去修改,因为最好是不修改(包括遇到不明显的错别字),以保卷面的美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