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公务员考试申论范文阅读(八)

发布时间:2025-08-23 23:07:30
 1、请长按红色复制 考试报名提醒 ,也可以点击右侧的按钮
 2、在微信公众号搜索并关注官方公众号。
 3、回复大礼包,获得30G公务员、事业单位、教师(视频、真题、题库、教材等)资料!

反乙肝就业歧视
  尽管国家明令禁止用人单位在就业体检时检测乙肝项目,但日前,中航工业成都发动机集团有限公司还是在新员工入职体检时,违反规定检查了300多名员工的乙肝五项。其中,8名查出为乙肝病毒携带者的应届大学生,被企业要求“回家治病”,拒绝录用。他们向当地劳动保障部门求助却遭到拒绝,一名工作人员甚至表示,“查出来了病就回家好好养着,还闹什么闹。”

 中航工业成都发动机公司作为一家国企,置国家法律于不顾,公然歧视乙肝病毒携带者,当然应受谴责。然而,比之更令人寒心的,是劳动部门的冷漠,一个承担维护劳动者权利之责的部门,竟然将依法维权者拒之门外,这其实涉嫌渎职。

  根据《全国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的规定,乙肝病毒携带者除不能献血及从事直接入口的食品和保育员工作外,可以照常工作。而我国的《就业促进法》中也规定,用人单位招用人员,不得以是传染病病原携带者为由拒绝录用。违反者将根据所侵犯权利法域,承担民事、行政甚至刑事责任。2010年2月,卫生部等三部门的联合发文也要求除卫生部核准并公布的特殊职业外,“用人单位在就业体检中,不得要求开展乙肝项目检测”,同时明确了所谓“特殊职业”的范围,即仅为特警、民航飞行员以及血站从事采血、血液成分制备、供血等业务工作的员工这三类。

  由此可见,当前我国乙肝就业歧视依然盛行的原因并不在于缺少立法,而是法律的不健全,但其根本原因在于:一方面是科普缺位。由于对乙肝常识普及不力,相当多的人对乙肝认识上有误区,出于自身健康安全考虑,视乙肝病毒如洪水猛兽。

  另一方面,劳动力就业市场的供需失衡以及资强劳弱的现实格局。现在的就业市场属于用人单位强势的买方市场,劳动者相对于用人单位明显属于弱势的一方,没有有效的手段制衡用人单位的就业歧视,而用人单位不理性的用人观念、地方保护主义、相关法律不健全等也是很重要的因素之一。因此,在乙肝就业歧视这种特殊特点面前,在当前乙肝病原携带者作为公民最重要的权力之一:“劳动权”被剥夺的时候,法律必须与时俱进完成保护公民权益的使命。

   总结如下措施:

  事物的发展随着环境的改变而变化。要想彻底反乙肝就业歧视,必须创造一个有利于它发展的社会环境、市场环境。在这个环境中,主角要靠企业们,政府只能是配角,加以宏观调控,给以一定的支持帮助。因此,要根除乙肝歧视,国家公务员考试网总结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首先,要在全社会层面加强宣传,让公众科学认识到乙肝病毒携带不会通过一般接触进行传染,对公众没有威胁,消除公众对乙肝的恐惧心理。

  其次,国家在反乙肝歧视的立法、执法、司法上增强法律的威慑力,建立明确的问责机制,依法对实施乙肝就业歧视的用人单位进行处罚,坚决维护乙肝病毒携带者的就业权利。

  再次,对违法进行乙肝体检的医疗机构,相关卫生行政部门应当依法查处,并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通报批评,并接受社会监督。

  最后,可以借助反乙肝歧视的社会公益组织和法律界的力量,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身权益。

  最为重要的,反乙肝就业歧视,除了加大立规执法、普及知识的力度之外,关键在于改变环境,营造环境,树立榜样型企业已逐步引导带动整个市场企业,从而影响市场环境和社会环境,改变市场环境及社会环境,只有使乙肝成为可控、可防、可治的普通疾病,才能彻底治愈乙肝歧视顽症,才能彻底终结“乙肝病毒携带者被公司拒录”之类就业歧视事件的发生。才会从根本上杜绝乙肝就业歧视现象。
失能老年人的晚年
乡失能老年人状况研究”显示,2010年末全国城乡部分失能和完全失能老年人约有3300万,其中完全失能老年人1080万,占在家庭居住老人口的6.4%。预计到2015年,我国部分失能和完全失能老年人将达4000万人,其中完全失能老年人口将超过1200万人。作为世界上失能老人人口最多的国家,我国面临的照护服务压力超过世界上任何国家,家庭负担过于沉重、养老机构不愿接收,孤独的晚年生活往往使他们了无生趣,甚至濒临绝望。按,失能老人的照料护理已成为非常急迫的问题。

   我国老龄化社会的形成原因在于上世纪前半叶长期战乱之后人口爆发性增长,主要是建国初期的生育潮为以后的老年人口的峰值奠定了基础。1980年代开始全国严格执行计划生育,降低了出生人口数量,但客观上家庭抚养老人的意愿也随之有所改变,“养儿防老”的观念弱化的同时,子女照顾老人的能力也就相对弱化。从今天的现实来看,子女成家之后,要同时照顾4个老人和一个或更多的孩子,这样的情况已属普遍。

  更需要引起注意的是,由于生活水平和医疗条件的改善,中国社会的老龄化同时就是高龄化,全国期望寿命平均超过70岁,发达地区接近或者超过80岁,高龄人口的增加直接造成失能老人的增加,进一步扩大了家庭抚养能力与老人被抚养需求之间本就难以弥合的缺口。

   随着我国社会老龄化的进一步加剧,空巢老人日益增多,而失能老人由于生活不能自理,已成为急需重点赡养的对象。面对数以千万计的失能老人群体,实际上已演变为一大社会难题,如何有效破解,显然不能依靠单一载体,而需要多管齐下,构建立体的社会支持网络。

  第一,道德网络的构建。无论是子女不尽赡养义务,还是养老院不接收失能老人,很大程度上都归咎于道德教育的缺失。在市场经济时代,一切以经济利益为重,物质文化的丰富,必然导致精神文明的失落,以至于道德教育被日渐忽略。这就需要在全社会加强公民的道德教育建设,不仅仅是学校教育,还包括成人教育、社会教育,将道德教育贯穿于各行各业,让社会的每个角落都撒满道德的阳光,以此弘扬“孝敬长辈”、“敬老爱老”等中华传统美德,从思想观念上灌输道德的血液,进而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行动,为赡养老人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

  第二,法律网络的构建。赡养、关爱失能老人,仅有道德网络的构建还远远不够,道德更多的是基于倡导和自律,不可避免地产生可做可不做的行为。这就需要法律层面的强大支撑,子女赡养父母天经地义,养老院接收失能老也在情理之中,倘若没有法律护航,不赡养老人、养老院拒绝接收失能老人都得不到法律约束,即使惩处也会变得无法可依,进而不了了之。因此,有必要通过立法或在相关法律法规增加条款,将子女必须赡养老人、养老院不得绝接收失能老人等设为明确规定,并制定相关处罚条例,最大程度使失能老人得到法律的保护。

  第三,救助网络的构建。失能老人面临的困境是多方面的,有的是独生子女,因工作或其他原因,不能经常照顾老人,或者家庭经济负担过重,无法尽到赡养失能老人的义务,这时候需要发动全社会的力量,构建社会救助体系。政府一方面要建立失能老人特别是失能空巢老人重点保障机制,探索建立失能老人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建立养老机构意外伤害保险制度,政府兴建的养老院主要接收失能老人等等,并制定相关标准,以使相关服务的发展专业化、规范化。同时要加大资金投入,为失能老人提供医疗、康复所需的支持,另一方面要善于组织和引导社会慈善力量的加入,用慈善捐助弥补政府投入的不足,用爱心志愿服务为失能老人提供精神和生活上的帮助,让他们真正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从根本上破解失能老人面临的窘境。

[1] [2] [3] 下一页

浏览过上文的人,还点击查看了本内容
 ★ 关注官方公众号,领100元 ★ 
方法一:将二维码保存到相册,微信打开扫一扫,从相册打开二维码即可领取。
二维码
方法二:在微信搜索“考试报名提醒”,关注即可领取。

 ★ 网友精彩评论 ★ 
 ★ 各地申论成功经验 ★ 
Top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