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公务员考试申论范文阅读(五)

发布时间:2025-08-23 23:08:02
 1、请长按红色复制 考试报名提醒 ,也可以点击右侧的按钮
 2、在微信公众号搜索并关注官方公众号。
 3、回复大礼包,获得30G公务员、事业单位、教师(视频、真题、题库、教材等)资料!

粤汽车突击“限购”

   如何治愈交通拥堵这一顽疾,让政府伤透了脑筋。为治堵,北京等地相继推出了汽车“限购”令,近日广州亦加入“限购”阵营:6月30号晚上9点,广州市政府突然召开了新闻发布会,7月1日零时起,对全市中小客车试行总量适度调控管理,一个月内广州全市暂停办理中小客车的注册及转移登记。这突然从天而降的“限牌令”引起广州车市的“大地震”。当晚,广州的4S店灯火通明,不少广州市民参与了“抢车大战”。机动车“限牌令”,广州远不算第一个吃螃蟹的,但如此实施的如此“果断”,还是引起了大众对广州“限牌令”前因后果的广泛讨论与关注。

  随着汽车产业化的发展和竞争,汽车价格逐步下滑,居民购买力上升,汽车拥有量亦大幅增长,我国已进入汽车平民化时代。但是,汽车进入千家万户表明民众生活质量提高,却也带来不少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矛盾,就是导致各大城市出行拥堵,以及愈发严重的尾气污染。

  如何制定公共政策

  广州这次出台的“限号令”有三个层面存在问题,一是当地政府此前的表态和现在出台的方案差别太大;二是没有公布一个完整的方案;三是公布时间选择在晚上,有点像搞突然袭击。

  在行政许可法已经实施的背景下,对于汽车限购这样的涉及公共利益的决策,要经历民主程序应该有明确的规定。汽车早已经不像过去那样是一种奢侈品,因此民众购车行为是一种公共政策,涉及人数多。政府在制定公共政策的过程当中,应该有一个规范程序,这个规范的程序既是立足于合法层面,也是立足于合情合理的层面。

  公共政策的制定不是小事,必须遵循民主化、科学化的原则,需要广泛征求民意,甚至吸收民众参与,不应是“保密政策”。当初北京汽车限购时,老百姓尚有几个月的心理预备期,广州此番“夜袭”,显然让许多已将购车纳入计划者猝不及防。尤其对许多被高企的房价逼到城市外围的家庭,必然会给他们的日常生活带来诸多不便。

  任何攸关民众利益的公共政策调整,都必须确保完全的透明度,在政策调整与决策过程中,更应保证权利相关人的充分参与。从这个意义上说,广州“限牌令”的降生显得有些突兀,难免要影响其后续的执行。

  当然,政府也有难言之隐。如果按照常规的听证办法,那么,可以预见,一是相关政策难以获得民众支持;二是风声一起,必然会引发车市恐慌和短期的购车热潮。政府此举,表明已经面临城市交通治理骑虎难下的困境。一个不得已出台的政策,应该是一系列努力均告失败之后的结果。即便如此,政府也需要给民众一个解释,以及一个道歉。

   专家分析认为,面对着日益增长的汽车压力,“限购”成了各地政府最易采取的直接方式。可是限牌治堵,只起到缓释疼痛的效果,但毕竟属治标举措,很难从根本上排解拥堵之痛。拥堵系后果而非原因,治本更要跳出交通之外,以城市发展与扩张模式再造之更高视野解决问题。

  各地政府面对拥堵问题,不先反思公交建设不足、限制公车使用,却来干涉市民的钱袋子,属于本末倒置。

  而汽车发达国家的治堵之道更多依靠的是市场化的调控手段、管理水平的提高、高科技的力量和制度设计的缜密,大规模使用限行、限购这些行政手段的几乎没有,个中原因值得相关部门深思。

  限购令亦与汽车产业规划冲突,恰如火焰与海水的对立。如果有越来越多的城市加入到限购行列,产能已过剩的汽车产业势必将受到严重打击,品牌分化态势加强,国产中低档汽车的前景更加不容乐观。

  要想解决城市交通拥堵,还得由根本上治理。一方面需要减少政府公务用车,尽早公开公车消费;另外一方面,还要科学规划城市区块,合理布局公共资源,减少市民跨区出行次数。同时,大力投资兴建公交系统,打造便利的出行环境,鼓励市民在短距离出行时,选择自行车、步行等绿色方式。
“毒胶囊”
  2012年4月15日,央视《每周质量报告》本期节目《胶囊里的秘密》,曝光河北一些企业,用生石灰处理皮革废料,熬制成工业明胶,卖给绍兴新昌一些企业制成药用胶囊,最终流入药品企业,进入患者腹中。由于皮革在工业加工时,要使用含铬的鞣制剂,因此这样制成的胶囊,往往重金属铬超标。经检测,修正药业等9家药厂13个批次药品,所用胶囊重金属铬含量超标。

  部分企业使用工业明胶制造药用胶囊事件经过媒体的披露,已经引发社会广泛的关注。在食品安全丑闻频频出现之后,“毒胶囊”事件已经很难被公众当作一起孤立事件来对待。对作为民生基本需求的食品药品质量监管的失败,已经严重影响了民众对相关政府部门的信任,值得深刻的进行反思。

    从企业的角度讲,降低成本提高利润是最终的目标。要求企业放弃追求利润显然是荒诞的,但是在欧美各国,企业很少敢于牺牲食品安全标准来降低成本,因为他们必须遵守法律所设定的底线。人们经常谴责生产问题产品的企业缺乏道德,但忽视了一个基本事实:现代社会中要求企业首先遵守的规则是法律。只有法律,而不是道德规则能够提供规制企业行为所必须的约束力。而在“毒胶囊”事件中,我们看到的恰恰是这种约束力的缺失。

  然而,纵观“毒胶囊”事件和之前发生的“皮革奶”,“地沟油”等食品丑闻,我们很难用法律缺失的原因来解释。某些部门公式化的“政策法规尚不健全”的借口已经不再具有说服力。根据现行的政策法规,涉事企业的行为毫无疑问是违法的,甚至是严重的犯罪行为。然而在遭遇媒体曝光之前,这些行为非但没有遭到查处,反而成为一些行业的“潜规则”,使用不符合规定的原料和添加剂,已经成为某些企业默认的行业标准。导致这种扭曲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究竟为何?

  衡平法有一句谚语是“迟到的正义不是正义”。就是说没有得到及时执行的法律,不比口号和标语更有效果。已经生效的法律对当事企业没有威慑力,原因就在于执行的懈怠和延误。设想,只要有一个企业可以违规生产而没有受到及时的制止和惩罚,其他企业在利润和竞争压力的驱使下必然会争相效仿,如果这时执法部门仍然消极懈怠,那么原本孤立的违法行为就会迅速扩散,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了全行业范围的“潜规则”。此时再想进行打击和查处,执法成本和难度都会大大增加,而执法部门也因此更不情愿投入精力。直到问题被新闻媒体曝光,才忙不迭的进行大扫除般的查处和整顿,非但不能挽回已经对公众健康造成的损失,更会使整个行业遭受经济和信誉上的重大打击,难以恢复。

  因此,在食品药品相关部门的监管过程中,必须要求检查监督的经常性,执法处罚的及时性。一旦有违规行为出现,必须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查处,保持食品药品行业中的竞争有序健康,使遵守法律法规要求的企业能够抵御违规的不正当竞争手段。只有这样才能使得企业不再依靠“潜规则”获取利润,才能使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文化得到培养和发展。而抛开法律的执行问题,空谈企业道德的提高,则只能是缘木求鱼。

[1] [2] [3] 下一页

浏览过上文的人,还点击查看了本内容
 ★ 关注官方公众号,领100元 ★ 
方法一:将二维码保存到相册,微信打开扫一扫,从相册打开二维码即可领取。
二维码
方法二:在微信搜索“考试报名提醒”,关注即可领取。

 ★ 网友精彩评论 ★ 
 ★ 各地申论成功经验 ★ 
Top返回顶部